盈利方式简单、成本惊人 互联网巴士缘何销声匿迹?( 三 )


很快,不到一年时间,滴滴就停掉了大巴业务 。“原因很简单,就是不挣钱,商业模式不成立 。”王山(化名)表示,王山此前曾负责滴滴巴士的相关运营工作 。
但滴滴并没有停止在巴士业务上的尝试,去年6月,随着巴士业务被停掉,王山被调到了滴滴小巴事业部,而大巴事业部则被更名为滴滴公交,成为一款公交实时查询工具 。
滴滴小巴是滴滴开拓的第八项业务,主要为解决城市主干道之外最后三公里的出行需求,实现用户与公交站点及地铁站点的行程接驳 。去年6月,滴滴小巴开始在北京市回龙观地区展开试运营,12月15日正式上线,运营范围在北京五环以北,以及成都的部分区域 。
用户可通过手机客户端滴滴出行来呼叫小巴,系统接单后会提示乘客上下车点,乘客选择确认后,就会通知用户小巴接送的时间和地点 。
当时由于滴滴快车逐渐取消对司机的补贴,一些快车司机转而开起小巴,而车辆主要以7座的五菱宏光为主 。“一开始每天补贴350元,到后来每40单补贴60元 。”一位小巴司机表示 。而随着补贴的减少,司机的积极性也在不断下降 。
“当时平台上共有几百辆车,每辆车每天平均有50单,每单2人,票价2元,也就是大约200元的收入 。”王山告诉猎云网 。
与快车、专车相比,滴滴小巴的客单价太低,如果订单量不大,很难保障司机的收益 。而对滴滴来说,小巴业务对GMV的贡献也非常有限 。
而且随着网约车新政的实施,滴滴小巴并不符合京籍京牌的相关规定,如今北京地区的相关业务已经取消,如今随着共享单车的出现,最后三公里的出行需求已经大量被单车取代 。
目前,小巴业务已经基本停摆,王山所在的部门人员也被整体裁撤 。“目前滴滴小巴仅在成都地区试运营,主要是验证模式是否成立 。”一位滴滴内部人士告诉猎云网 。
市场规模有限
“这个市场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即使烧钱也无法达到网约车那么大的规模 。”刘宇表示 。
而多位业内人士也表示,互联网巴士只有在北上广深等一些特大城市有需求,而且只有10公里以上的出行需求,才是巴士的优势所在 。因为一旦超过10公里,其他交通工具可能就会出现换乘、绕路或者费用飙升等情况,而巴士不仅可以直达,价格也相对便宜 。
但是对于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地铁和公共交通都非常发达,现有的地铁线路与规划建设线路非常庞大 。互联网巴士只能关注地铁覆盖范围不足的区域,以及地铁换乘次数较多的线路,这也大大限制了互联网巴士的发展空间和规模 。
“二三线城市其实是伪市场,真正的只有在一线 。”刘宇告诉猎云网 。在他看来,由于受地域规模限制,二三线城市并没有那么强烈的需求,这就使得互联网巴士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
不过即使是在大城市,其实可供开发的线路也十分有限,在一线城市,工作区与住宅区划分比较明显,且上下班时间较为集中,这意味着各公司的巴士线路和服务时间会有极大重叠 。
而且由于运营线路相对固定,互联网巴士灵活性也较差,能够覆盖的人群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在这一点上远远不及网约车和共享单车 。“比如一条班车线路,可能只有约200人有乘坐需求,那么也只能养活两辆车,再多几辆车根本不赚钱 。”刘宇说 。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要保证上座率,就必须提高用户体验或者在价格上做文章,很多公司因此不惜烧钱打价格战来拉拢用户 。“但是用户是没有忠诚度的,谁的价格便宜、准时,就坐谁的车 。”一位巴士内部人士告诉猎云网 。
除了上下班通行,小猪巴士此前还曾推出过地铁接驳线路 。
但这些大多是短程线路,用户可以选择单车、打车或公交,这些交通工具的效率并不低 。且随着共享单车的出现,已经大大方便了与地铁的接驳,实现了“单车+地铁”的出行方式 。
另一方面,共享单车也方便了单车与互联网巴士的接驳,因为互联网巴士的停靠也需要相应的站点 。这些此消彼长的影响都会随着城市区域、线路的变化而变化 。
此外,互联网巴士在与传统公共交通的竞争也处于下风 。
“公交的运营成本其实很低,互联网巴士不可能方便到和公交体系相比的,而结果就是市场面太小了 。都是在给公交做市场调查,公交公司不缺车,不缺驾驶员,开线路分分钟的事 。”一位互联网巴士内部人士表示 。
而且互联网巴士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并不相符,未来城市的公共交通一定是越来越发达,越来越方便,对巴士的需求也会逐步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