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线外放默认静音功能 抖音打开静音的设置

近日,抖音终于上线了外放默认静音功能 , 用户只需打开“开启时默认静音”,就可以避免在公共场合打扰别人 。看似这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功能,却有可能解救无数被短视频噪音所困扰的人 。

抖音上线外放默认静音功能 抖音打开静音的设置

文章插图
自从短视频全民风靡以来,罐头笑声和土味BGM正成为所有人躲无可躲的精神污染,甚至被称为21世纪的“新型酷刑” 。可以说,外放噪音是短视频平台“负外部性”的典型体现 。“负外部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 , 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主体的福利产生了影响,却并未在市场交易中完全反映出来,属于一种需要被矫正的市场失灵现象 。

如果借用这一概念“透镜”,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无孔不入的短视频除了入侵公共空间 , 也在通过平台规则塑造着观众的语言习惯,通过竖屏演唱会扭转着人们欣赏音乐现场的方式 。
这篇文章准备从这三个小小的切口入手 , 探讨短视频平台对现实世界的“负外部性”,以及平台的治理义务及责任边界 。
抖音上线外放默认静音功能 抖音打开静音的设置

文章插图
“外放默认静音”功能之外
抖音还能做些什么?
短视频外放之所以会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公共污染 , 固然是因其全民覆盖的用户基数,同时也因为平台并未划清公域、私域之间的消费边界 。在“沉浸式”信息流模式之下,很多用户都处于一种“旁若无人”的状态,视公共空间为私人客厅 。
在短视频出现之前,随身听的发明曾经让人们第一次拥有了户外私人空间 。随身听的沉浸感建立在“声音屏障”之上 , 并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干扰 。相比之下,短视频外放却是刺入公共空间的一把把利刃,虽然不排除部分用户有“露音癖”,但更多是因为用户对于公私界限的无知无觉 。
毕竟,很多中老年用户并不像年轻人一样习惯“私享”音乐、视频,无论是在家中还是亲友之间,他们对于公开观看、分享短视频已经习以为常,自然会把这一习惯带入公共场合 。
虽然“外放默认静音”功能受到了用户的普遍欢迎 , 但也有不少人担心这一功能的效果有限,因为“会开这个功能的人不会打扰别人,会在公共场合大音量外放的用户 , 可能不会知道这个功能” 。平台需要做的 , 不仅是为用户提供静音选项,而是让用户意识到短视频消费行为的外部影响 。
抖音上线外放默认静音功能 抖音打开静音的设置

文章插图
去年9月,抖音上线了外放音量过高提醒功能 。用户在移动数据或热点环境下外放抖音视频且音量过高时,会触发“当前音量较大”的提醒 。这种“强制性中断”是平台的一种积极尝试,有助于打破用户“旁若无人”的沉浸状态 。
除此之外,短视频平台在提升用户素养方面 , 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多,比如发起相关话题 , 引导创作者们创作相关的引导性内容,通过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喜爱外放的用户意识到问题所在,倡导公共场合文明观看 。
抖音上线外放默认静音功能 抖音打开静音的设置

文章插图
扭转“黑话泛滥”
“白名单”不如“黑名单”

“我在啵啵间买了zp,因为领了浮力,所以只用了很少的米”——前不久 , 有网友微博发文称,自己在抖音直播中违规了八次,其中三次是因说了“微信” , 他还表示不能说“秒杀”“赚钱”“直播间”等词语 。而“啵啵间”“ZP”“浮力”“米”,其实是“直播间”“正品”“福利”“钱”的指代 。
抖音上线外放默认静音功能 抖音打开静音的设置

文章插图

这条微博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 激起了广大网友对于短视频平台“污染”纯正汉语的担忧 。有语文老师反映称,这些词语已经出现在学生作文之中,被指出之后孩子们却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长此以往,“中文已死”或许将不再是危言耸听 。
随后,抖音黑板报发布声明称微博网友表述中存在大量不实信息,强调抖音并没有相关规则,网友使用变体、谐音等表达属于网络黑话,平台并不提倡 。不仅如此,抖音还发布了《平台倡议规范用语》,解释称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是平台规则介绍不够清晰,网友对平台规则缺乏了解,误以为一些正常词语是所谓的“敏感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