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随着开场前的叫鼓 , 所有的队员都披挂整齐,排好了队形,在头跷的引领下,开始了表演,这已经成了翁牛特旗自春到秋全宁广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锣点铿锵有力,唢呐清脆悠扬,一群爱好民俗高跷的人们,已经绑好腿子,穿好“盛装”,随着欢快的节奏,踩高跷者如履平地,时而翻腾跳跃,时而轻歌曼舞,时而矫健如鹰,时而英发若龙,变幻着队形 , 表演风格独具一格 , 火爆热烈 , 风神叱咤,仿佛从久违的童年记忆中舞来,将翁牛特人热情质朴,真诚好客,刚柔并济,与时俱进的性格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 富有原汁原味的文化气息 , 吸引了许多晚饭后出来散步的人,驻足欣赏 。
高跷 , 是中华大地富有民众基础的民俗社火节日,在翁牛特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严格的会规 , 在清中期就开始兴起与发展,逐渐演变定型 。
追溯其源头,雏形大约形成于清康熙年间,有着三百年左右的历史,是民间老百姓自娱自乐的一种自发性民间舞蹈形式,其原始功能是酬神祈福,主要活动于春节期间以及祭祀、庙会等场可 。并且有其自己的传承方式 , 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艺术价值,在赤峰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
据说在清康熙年间,翁牛特旗有一位叫张五爷的人 , 真实的名字谁也不知道了,这“五爷”是后来人们对他的尊称 。张五爷祖籍山东登州府,排行第五,父母先后去世,其四个哥哥都已经成家立业,他不想拖累兄嫂们 , 年少时一个人流落到北京,在北京天桥学了一些民间技艺(包括高跷),随之又一路北来,沿途打场卖艺 , 以获得赏钱度命,他辗转来到乌丹,发现这地方民风质朴,人们心地善良又热情,便决定不走了,在这里落脚生活 。
文章插图
张五爷开始每天在乌丹周边以打把式卖艺为生,兼懂点医术,给老百姓用土方看?。?逐渐地,方圆十里八村的人们都十分认可他 。
东甸子有一户王姓人家,家中就父女两个,父亲王长顺壮年时妻子得病去世 , 便没有继娶,一个人拉扯着女儿长大,视为掌上明珠 。王长顺在东甸子村属于中等人家,一生勤奋仁义,在乡里中口碑颇好 , 女儿叫淑贞,自小贤惠能干,心灵手巧 。王长顺下定决心不论门第,不看贫富,给女儿找一个人品好的人为婿 。
王长顺可谓阅人无数 , 看到在街上打场卖艺的张五爷 , 观察了一段时间,认为这小伙子能给女儿一生的幸福,便决定把女儿嫁给无依无靠的张五爷,收其为上门女婿 。
张五爷无牵无挂,独自一个人 , 也想有一个家有一个归宿,看到王家姑娘漂亮又贤惠,芳龄十八岁,自然内心乐开花,这分明天下掉下一个林妹妹呀 。
这王家姑娘淑贞自然听从父亲之命 , 见这张五爷身材雄伟,人又古道热肠,也是心中满意,让这张五爷上门,对于父亲而言 , 也是一个帮手 。于是,王长顺张罗着给女儿淑贞与张五爷完婚,倒插门来到王家 。
婚后 , 小夫妻夫唱妇随,淑贞对张五爷所会的江湖技艺十分感兴,特别是张五爷把两个木棍绑到腿上(高跷)的玩耍兴趣颇浓,张五爷告诉她,这东西叫高跷,是他在北京天桥看到有人玩,他就偷了艺,学会了高跷的一些精华,比如金鸡独立,鲤鱼打挺,鹞子翻身、倒立等等 , 与高跷结下不解之缘,聪明绝顶的张五爷还自创了一些绝活和节目 。
这淑贞也是颇有天赋,具备艺术细胞,能唱平剧等 , 她很快掌握了高跷技法,学会了一些花样,还把戏剧动作融入到高跷中 。闲暇之余,小夫妻俩在空地上踩高跷,自然引起村民的兴趣,就有人找张五爷,学习踩着高跷 。在村子里的场院里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学习高跷,需要勇气、胆量、意志力和坚持 , 并且这高跷分文跷与武跷,文跷也就是走队形,踩的过程中有情节表演 , 武跷就是炫技功夫,难度较大 。
【乌丹 乌丹高跷张五爷的传说】张五爷便找来柳木,*** 高跷腿子送给喜欢踩高跷的人(柳木韧性好,*** 高跷腿子结实耐用) 。
文章插图
很快,村子里与北门外、东园子、东门外等相邻的老百姓,上到四五十岁的人,下到五六岁的孩子,男男女女很多人来学高跷,不由地形成一支民间高跷队伍 。张五爷便带着他们参加一些民俗活动,特别是在正月里走村串户,义务为老百姓演出,逐渐在周边传开,很多人慕名而来,找张五爷学高跷 。
为人豪爽仗义的张五爷,本来就靠乌丹周边各村子老百姓一家一户积攒了一些钱粮 , 他心怀感恩之情,便倾其所有,把家中的存粮换成白银 , 他拿着这些来之不易的银子置办了一些服装、头饰、胭脂、锣鼓等高跷工具,扩大规模,带领一大帮穷人自娱自乐,组建了一支“社火会”的组织 , 具备一定的规模,达到八十余人,浩浩荡荡 , 规模宏大,定期或不定期给老百姓表演,还带领大家参加庙会等活动 , 换一点银两或粮食,他都一点不留分给参与者 。
据说康熙皇帝北巡,途经乌丹 , 消息灵通的张五爷,就亲自拜访翁牛特左翼札萨克多罗达尔汉岱青贝勒额勒德布鄂齐尔王爷 , 说明此来目的,要给康熙皇帝献上民间高跷技艺 。额勒德布鄂齐尔王爷自然高兴,这是给他脸上贴金呀 。
张五爷把踩高跷的人组织起来 , 穿上更好的服装,绑好腿子,化好妆 , 让大家排好队形,安排好程序,迎候康熙皇帝的到来 。
当看到康熙皇帝的御驾远远而来 , 铜锣开道,回避牌,黄龙旗 , 马队,步勇,仪仗队,黄罗伞盖 , 金瓜钺斧,浩浩荡荡而来,张五爷踩在高跷上,把手中的缨甩子一扬 , 刹时间锣鼓喧天,喇叭声声 。
康熙坐在龙輦上听到声音,竟然有人不回避,而锣鼓喇叭齐奏 , 不由拉开幄帘好奇地一望,问手下随侍的人:什么情况?
侍卫连忙喊来陪同的额勒德布鄂齐尔 , 鄂齐尔跪在龙辇前禀报:“禀圣上,这是卑臣特意安排的乌丹城社火恭迎圣驾,要为万岁献上一份惊喜 。祝吾皇万岁万万岁!”
康熙一听 , 正要体察民情,这是极好的机会,龙颜大喜,他要与民同乐,看看这民间社火 。
说话间,张五爷带着大家踩着高跷迎了上来,在一定的距离停下来 , 众人挥舞旗帜,山呼“吾皇万岁 , 万万岁!”然后开始打场 。
康熙皇帝看到这高跷分作四队,服装各具角色 , 踩着鼓点,步调一致,变幻了几个队形之后,鼓点突变,更加激越响亮,那喇叭吹得也是喜庆,悠扬而高亢 , 康熙皇帝看到队伍环在四周,两个踩着高跷的人来到场中,肩膀上抬着一根长长的竹竿 , 张五爷绑着腿子坐在竹竿上,随着那两个人的走动变幻,张五爷表演着各种动作 , 作出诙谐幽默的表情,竹竿一闪一闪,看得人们都捏把汗 。
康熙皇帝问:“这是什么绝活!”
张五爷朗声回答:“回圣上,此为独杆轿,预示着吾皇独尊 , 独领 ***。贱民这就接着为万岁表演下一节目 。”
康熙听了,自然心花怒放 。
文章插图
“咚锵、咚锵、咚咚锵……”随着鼓声又一次变化,一个人跷着高跷手拿一支长长的软竹片 , 上面绑着一只上下翻飞的“蝴蝶”,缓然扭动着身姿,张五爷表情十分丰富地踩着高跷 , 又蹦又跳,左顾右盼,追逐着那只蝴蝶,从距地面约一米的高度上呈“前腿弓,后腿蹬”状(这个动作比较高难 , 只有长时间演练才能掌握),用手中的扇子逮捉那只翩翩飞舞的蝴蝶,几经反复,伴以转体,仰望,飞扑等动作,让康熙和他的随从都目蹬口呆,叹为观止 。
康熙皇帝立马赏赐两匹锦缎,放到一个方桌上 。张五爷带大家齐声说:“谢主隆恩!”他踩着花样,来到桌前,先来了一个精彩的旋转,随之前腿弓 , 后腿蹬,探身伸手,把锦缎捧在手中,又一次率领大家躬身行礼,口呼万岁 。
康熙皇帝不由地说了句:乌丹高跷,天下一绝 。
从此后 , 乌丹高跷,名扬塞外 。民间有句俗话:“东甸子社火,张五爷的腿!”形象地说出东甸子民间社火的兴盛与张五爷高跷的技艺 。
回眸翁牛特旗乌丹高跷 ,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源于古代百戏 , 吸收了契丹人的臻蓬蓬歌与踏锤 。据《宣政杂录》记载,从辽代开始 , 燕云地区,其俗有《臻蓬蓬歌》,“每扣鼓和臻蓬蓬之音节而舞,人无不喜闻其声而效之” 。而辽代的踏锤 , 是一种集体民间舞蹈,“每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 , 回旋婉转,号曰‘踏锤’ 。”
可以说 , 翁牛特旗高跷,有着一两千年的文化底蕴,溶合了不同民族的智慧,演变成独具特色的乌丹高跷 。
踩高跷讲究扔、跨、蹉、别、拧五字硬功,表演技巧分为搭肩、推磨、打对、燕子翻身等高难动作,走阵方式讲究上装一条线,下装左右串,可形成二龙吐须,连环套,卷白菜等多种花样,角色分文武,形神兼备,扭起来夸张热烈,又浪又逗,雅俗共赏 。如今在传统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但由于一些民俗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人,其表演技艺特别是一些绝活正面临失传,亟待抢救和保护挖掘 。
乌丹高跷,曾经是八九十年代翁牛特旗逢年过节的文化大餐,深受老百姓的喜爱,那时,几乎村村都有自己的高跷队 , 并且每个高跷队都有自己的绝活和传承人,现在 ,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跷 , 似乎被人们淡化 。这两三年,人们又自发地组织起来踩高跷,发起人是包春梅、王尚尚等人,她们找来高跷脚子,自娱自乐地重拾童年的乐趣,因为她们的祖辈与父辈,都是农闲时踩高跷的高手 。
逐渐地 , 队伍扩大,有的人原来就是踩过高跷,有的人还是之一次接触高跷,并很快发生了兴趣,于是,一支高跷队不由自主地形成了,也得到一些爱心人士的关注,更重要的是 , 也得到旗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
文章插图
说起现在的高跷队,从最初的几个人,已经初具规模 。但表演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系统的指导和统一的组织,一些传统的高难技艺有待于挖掘 。如果能在表演形式上继承传统民俗文化的精华,又突出了翁牛特旗的龙凤文化,契丹文化 , 高跷这一非遗项目会得到振兴 。
因为翁牛特旗是中国龙凤之乡,又是契丹故里,契丹人的青牛白马传说就发生在翁牛特旗木叶山(今日的海金山),可以说,翁牛特旗是契丹人的祖源地与发祥地 。同时 , 还可借鉴了辽代的踏锤民间艺术,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 精心编排,真正让乌丹高跷紧贴翁牛特旗脉搏,也将会成为翁牛特旗文化旅游的一个品牌 。
笔者认为:翁牛特旗高跷,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没有形成产业化管理,又没有懂民俗文化的人指导,缺少活动场地,没有活动经费以及后继乏人,演出也是自娱自乐 , 参与社会公益性演出,也没有报酬,也就让道具、服装难以更新等问题,这都是制约着乌丹高跷的传承与发展,好在高跷已经列入旗级非遗项目,得到重视 。抢救、挖掘、整理乌丹高跷,弘扬乌丹高跷民俗文化,高跷传承人十分重要,让高跷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非遗的魅力,在传承中创新,在普及中传播,发扬光大 。
如今,乌丹高跷已经是翁牛特旗的非遗项目,也就有了提供展示的平台,通过媒体宣传,将乌丹高跷融入当代翁牛特人的生活 , 促进讲好“龙凤之乡翁牛特故事”,促进全民健身,丰富民众业余生活,营造社区文化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翁牛特旗高跷的传承融合了家庭传承,也就是家族内一代代的传承;师徒传承,也就是拜师学艺,由老艺人传授高跷技艺,还有一种就是自然传承 , 也就是自悟的领会学习 。乌丹高跷,经过三百余年的民间传承与发展 , 已经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在内蒙古也算独树一帜,成为赤峰地区传统文化艺术的奇葩 。
高跷要想获得发展,需要将艺术融入生活,把历史融入节目 , 使之独具一帜,个性鲜明,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实现其表演价值,保留翁牛特旗风格,让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民俗高跷中 。
翁牛特旗高跷,三百年的积淀 , 三百年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