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明朝万历首辅大学士叶向高,有“黄檗史上最檀越”之称,是他为黄檗山捐建法堂和藏经阁,又是他为黄檗山请来御赐《永乐北藏》及明神宗赐予的“万福禅寺”匾额 。“谢政归来”的叶向高,正月里来黄檗游龙潭,写下《人日游龙潭》:“人日看山雨乍收,溪光山色向人浮 。晴云不散澄潭影,新水初添曲涧流” 。此后又登龙潭观珠帘瀑布,写下《观龙潭纪游》四首 , 使“黄檗龙潭”成为人文之胜 。
文章插图
黄檗山有九潭
文章插图
据明崇祯《黄檗寺志》记载,黄檗山共有九潭,“龙潭”为之一潭,也叫“龙湫”,郡丞叶嗣昌书此二字于巨石之上 。“寺西南隅有溪,沿溪三里许 , 石壁巉岩 , 泉色蓝光者为龙潭 。”龙潭“广纵横六七丈,深底莫测” 。龙潭之上有飞瀑从空中泻落 , 望若珠帘,所以也称“珠帘瀑布”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乾隆《福清县志》记载黄檗山“龙潭”为“黄檗潭”,称此地“遇旱祷雨辄应” 。《黄檗寺志》记载,龙潭“中即神龙宅焉”,“凡亢旱祷雨多应” 。北宋元符二年(1099) , 福建安抚使程迈在龙潭“祈雨有应”,特在龙潭“为立龙堂” 。南宋绍兴三年(1133)冬,“铁面御史”赵抃曾“观稼至此”,还写下了一首祝祷之辞:“名位浅狭,所及者鲜,惟龙以时致雨 , 尽苏一邑之苍生” 。并亲书以勒石,复勒“灵渊”二个白文篆书大字于龙潭 。
宣和二年(1120) , 摄邑陈麟“再立祠” 。淳熙间(1174—1189),安抚使公浩又对这些祠堂“增饰” , 在潭侧大石上建有“汮亭” 。到了南宋咸淳二年(1266) , 仓使刘震孙名龙潭为“九渊之一” 。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 , 黄檗山龙潭便以“九渊”为总名,而此时的“龙堂”和“汮亭”都已经毁了 。
明天启元年(1621),叶向高在“龙堂”的旧址上,修了一个亭子,黄檗外护林尧俞手书匾额为“作霖” 。但时隔不久,这个“作霖”亭就“为山火所焚”,“独石碑一方”,上面刊刻的是叶向高《人日游龙潭》诗 。龙潭崖壁有榜书“潜龙”二字,乃迳江侍御林汝翥所书 。
瀑布之水流下来为“龙潭”,潭水再流下称为“瀑布泉” 。瀑布泉一旁有巨石曰“飞来石”,福清知县费道用篆书“祳鹭之瀑”,石上另有“送字灰处”两处摩崖 。
文章插图
第九潭名“九渊”
文章插图
乾隆《福清县志》卷二“地舆”,称“九渊”为“九渊潭”,言此地“在清远里,黄檗五云峰内 。系仙人陈九郎故处 。潭幻难测,祷者或于田畔草间得之,靡不立应 。”
《黄檗寺志》记载,龙潭之上的“石鼓潭”,是第三潭,有一石如鼓 , 梗于潭旁 。四潭“悬溜数丈,亦如泻珠,比龙湫稍差,但岩壁极峭,游者不敢履,多从崖头俯睹” 。离“石鼓潭”很远的地方 , “泉自高泻,望若玉筋”,是为第七潭“玉筋潭” , 然“玉筋隐于幽谷” 。
文章插图
《黄檗寺志》记载,“其余诸潭各成形胜,皆有可观” 。有所不同的是,第九潭变幻莫测,很难见到,最后被砍柴的人发现了 。“至九渊,则隐显非常,变化莫测,或求之弗获,有时自现,为樵者所睹” 。
叶向高游黄檗,曾写过“山形大小皆成帽,石势高低尽插空”之句,以此来讴歌黄檗山十六峰之“大帽峰” 。黄檗山第九潭“九渊”就位于大帽山之“大帽峰” 。大帽峰西北,有一个“蟒洞”,据传唐时有蟒神在这里栖潜,“显迹至今” 。其洞口向石竹山 , 广三丈,深高均为五六丈 。里边还有一个深邃而黑的小洞,洞上面有个通天的圆孔,旁有小泉流涌,“人不敢入” 。
崇祯《黄檗寺志》记载,“九渊”潭水名“大溪”,“奔流不绝 , 溪面亦阔,于拱桥之外,与石门溪汇,直注迳江”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再向九渊行
文章插图
2024新年之一个周末,我们一行五人从黄檗山汇贤楼出发,开了一部四驱越野 , 登大帽山,寻九渊,探龙宫 。车子从梧瑞小学东侧小路进山,没开几分钟平路 , 就遭遇山洪冲下来的乱石,然后是一个接一个的大坑,大部分路段的路中间都长满了蒲苇和灌木丛 。荒草覆盖了路面,车子压在上面,遇有拐弯和爬坡,经常打滑,上下颠簸,左右摇晃 。
去年十月,黄檗宗第十四次回祖庭巡礼拜塔团 , 曾打算来此山凭吊隐元禅师为其母所建“报恩塔”,但因路面损毁严重,未能安排上山 。之后,黄檗山万福寺住持定明法师请来路工,清理了路面的大石,填平了一些大坑,铲除了一些杂草,方使我们这次登顶大帽山成为可能 。遗憾的是,在车子蜿蜒前行的路途,轮胎被路面的锋利石块给割爆了 。在换好胎之后,我们干脆步行登山,沿途长满野生牡丹、野生杜鹃,野山蜂在一丛丛黄色迎春花上穿梭采蜜 。路面时不时看到野猪拱过的浮土、蹄印以及粪便 , 还有一堆堆粪便,向导说是小鹿的 。
文章插图
徒步爬山的好处,是可以沿途观赏不同的风景 。《黄檗寺志》记载,大帽峰“廓而圆,嵂而险,多生云雾,人迹罕到” 。除了人迹罕至之外 , 大帽峰是“福唐界内,诸峰莫比” 。向导告诉我,大帽峰海拔超过一千米,遥遥可望的石竹山海拔1200米 。爬山步行到大约三分之二的时候,福清县城就尽收眼底了,可能是海拔提升了,山上的松树也摆脱了“线虫病”的吞噬 。
拐过一个胳膊肘弯 , 两弯湖水展现在眼前 。向导说,这就是我们要找的“九渊” 。只见此地主峰高耸 , 青龙、白虎二方位隆起明显,真是舒朗敞亮的一块风水宝地 。
文章插图
九渊探龙宫
文章插图
九渊水畔有一间石屋 , 方石横梁上雕刻有“龙王宫”,里面摆着三块石碑 。
【黄檗山万福寺 黄檗九渊行】一块小字长方碑,让我们了解到,九渊是“樵夫”发现“探知”的 。清朝光绪年间,由渔溪乡绅杨奇峰捐资,在九渊一侧建亭、修路 。碑文写到:“盖闻山径极春丛之险,樵夫多步栽之艰,况青楻、九渊二岭,尤其险阻者也 。有渔阳奇峰杨绅士者,心厚好善,探知此岭,甚属崎岖,凡行是径,各嗟穷途 。因于乙亥丙子二年,乐谕捐金修路建亭,欲人行迈而得庇,去险而就夷 。其施惠无量功德 , 亦为无穷云尔 。”石碑碑文是“职员邱昌年拜撰,命男世德书石” 。立碑时间是“光绪三年桂月日”,“董事耆宾吴懋修,监生林茂青郭国政” 。
文章插图
第二块方形大字碑的碑额是“竹溪寺”,碑文是:光绪丙子年(光绪十六年,1890)桂月吉旦奉“显灵公传谕总理董事鸠集”,由“苏田里诸善信诚心重修” 。碑文左侧有小字“渔溪街杨承恭重修路亭喜奉缘银二十两正” 。这块碑说明,九渊路侧的“路亭” , 是渔溪苏田竹溪寺的善信重修的 。渔溪街的杨承恭捐助了二十两银子 。此碑所记“渔溪街杨承恭”,和另一碑“渔阳奇峰杨绅士”,有可能是同一人 。
靠近龙王宫门口的一块碑 , 碑文只有三列字 。中间一列大字刻“九渊龙王”,落款是“雍正三年季春吉旦,福清知县张廷琰建” 。
据乾隆《福清县志》卷八“职官”有“张廷琰”的传记,是“职官”卷的最后一个 。称张廷琰“有能声”“公明严毅,一出真诚”,于“雍正元年(1723)擢令福清” 。张廷琰知福清的时候,盗贼横行 , “民莫安枕” 。张廷琰严捕严审,“轻者”在盗贼脸上刺字,重罪的直接挑脚筋 。盗贼闻风丧胆,一下销声匿迹 。雍正四年(1726),福清米价腾贵,巨族恶少囤积强卖,张廷琰深入到富户家里,一个个劝他们降价卖米,而且把粮仓里的陈年稻谷,拿出来碾米,“民赖以安” 。后调任台湾知县,任满升山西岢岚(今忻州)知州、太原知府 。
文章插图
有意思的是,张廷琰离任后,其弟张廷球于雍正九年继任福清知县 。据乾隆《福清县志》卷八“职官”记载,“张廷球,字泽臣,桐城人 , 由监生雍正九年任” , 后“升龙岩州知州” 。
“人去政声后”——“能吏”张廷琰不仅为民除盗,降米价以“安民” , 还在高高的大帽峰为“九渊龙王”建“龙王宫”,为民祷雨,保民稼穑 。整整三百年过去了,我们在九渊依然能看到“龙王宫”及其旧址 , 仍然能够看到“张廷琰”的大名 。我觉得,这仨字算得上一个“货真价实”芳名 , 而且还会世代流传下去 。
文章插图
撰文:福建省黄檗禅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白撞雨
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