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写了几篇关于吃,虽说已经搜肠刮肚,难免挂一漏万,很多事情没有写出来 。
按说人的“饥饿记忆”是最深切的 , 关于吃的事情是最难忘怀的,但,人的记忆终究是有限度的 。平凡如我,记住的事情与忘掉的事情相比 , 只能说一句惭愧 。然而 , 能记住的又写出来,多少是个对我曾经经历过的年月的一种交代 。写了,心里就有一份踏实 。这也正是我不怕朋友们烦,想尽力把能记住的事情拉拉杂杂写出来的原因之一 。
? 好吧,接着来 。
? 烟酒糖茶 , 其实是吃的话题的一个延伸 。只不过比吃那种简单的口腹之欲,略显奢侈 。
【那时候——关于烟酒糖茶】
(一)烟
烟草大约在明朝就传入中国,几百年间 , 从南到北,从朝廷到乡下,抽烟可能是中国人最为普遍的日常消费之一 。
60-80年代那时候不禁烟 。当时的人知道,无论是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还是我们自己的很多领袖 , 都抽烟 。一般老百姓不一定仿效大人物,但也有抽烟解乏 , “饭后一支烟 , 赛过活神仙”之类的体会 。据说,因为烟草税高,还有过“抽烟爱国”的说法 。因此,那时候抽烟是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现象 。
?我们小时候,男孩子最普及的一种游戏是“拍烟盒” 。就是用烟盒叠成三角形,在地上用力“搧”或者“拍”,一方把另一方的烟盒“搧”“拍”翻过去,就算赢了 。通过这游戏,我们认识各种各样的烟盒 , 并且知道不同烟盒的“价值” 。比如,中华、牡丹、彩蝶等等烟盒的“价值”比前门、恒大、海河等烟盒的“价值”要高 。可以说,烟草文化很早就影响了我们 。
? 60-70年代,香烟也是凭票供应 。每户一个月是15包还是20包,我记不清楚了 。有印象的是 , 那时候香烟可以拆散了,一支一支卖,基本不受限制 。有时候卖一包烟也不要票 。可见,相比其他凭票供应的商品,香烟供应还算比较充裕 。
还有一个印象是在江西时,当地卖一种阿尔巴尼亚香烟,据说是南昌烟厂的援外产品 , 出口转内销 。那种香烟不是国内传统的烤烟,也不是后来时兴的混合烟,而是所谓土耳其烟,即生晒烟 。那种香烟,抽起来有一种臭味儿 。不过,烟盒漂亮,看着挺唬人 。关键是便宜,一盒一毛一,或者一毛五 。像我等没什么钱的人 , 能买的起 。
?说到这,就得承认我的抽烟历史够长 。我抽第一根烟,是1969年,同院的孩子给的 。然后是在江西,在篮球队打球时,跟几个大哥一块儿玩儿,也跟着抽几根 。再然后,大概是1971年的时候,买了平生第一包烟 , 回请人家 。再再然后,断断续续的,就抽起烟来了 。
?那时候,香烟照样分档次 。中华,牡丹,彩蝶,白金龙等等是高档的 。大前门(有上海的、天津的、青岛的),恒大,大重九等等,也比较高级 。飞马,黄金叶,海河,以及后来的香山、北海,算中挡 。等而下之的次挡烟,既多且杂,几分钱一包 。(奇怪的是 , 那时候的抵挡香烟,名字都很硬 。比如“大丰收”“工农兵”“大团结”之类,基本上几分钱一包) 。此外,还有更便宜的烟叶,买一点烟叶再花二分钱买一叠卷烟纸,或者就用报纸,“卷大炮”,也是一乐 。
? 到80年代初,有了国外洋烟儿 。什么“555”“万宝路”“骆驼”,渐渐登堂入室,国内香烟也早早取消票证 , 已经是另一番光景了 。
(二)酒
?我家过去无人喝酒,所以,我现在这个喝酒,纯粹是自己的事情 。
?虽然家里无人喝酒,但父母好客,来了客人还是要准备酒 。所以,我关于酒的记忆最早与亲友有关 。比如,我的一个舅舅到家来 , 必须有酒伺候 。西凤,洋河,竹叶青 , 二锅头,那时候都见过 。
? 当时我家附近有一个小酒铺 , 卖各种散装酒 。一毛三一两的白酒 , 一毛五一两的竹叶青,都有 。还有一种青梅酒,放在大玻璃罐里,跟散装葡萄酒并列,颜色鲜艳,看着很好看 。
? 到江西分宜后 , 我们连队有几位轻工部发酵专家,对他们而言,酿酒是小菜一碟 。果然,没用多久 , 几位老先生取得了“全面落实五七指示”的丰硕成果——变废为宝,用稗子(一种杂草的种子)酿出优质白酒,并命名为“新丰酒”(新丰是我们连队所在村的名字) 。那酒,不仅在干校大受欢迎,而且在江西颇有名气,据说比江西名酒“四特酒”更受欢迎 。
? 我们当时经常要去酒坊劳动 , 遇到出酒时 , 拿个茶缸子,酒头酒尾,随便接一点就喝 。而且 , 连队的人可以低价买酒,买回来,会喝不会喝的难免整两口 。也许,酒量,或者说对酒的耐受力就这么练出来了 。
?在江西分宜 ,有一种米酒,当地老表叫“水酒” 。一毛四一斤,7分钱一碗 。那酒很淡,度数不高,清凉爽口 。据说 , 喝多了也上头 。但我们那时候没什么钱,偶尔喝一碗过过瘾,真没有上头的感觉 。
? 我第一次喝啤酒也是在江西 。印象中是干校从南昌拉了一些啤酒 , 五毛多一瓶,挺贵 。当时正值“双抢” , 热,累,收工回家不想吃东西 ,而从井水里拿出的啤酒,拔凉拔凉的 , 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可惜,那时候条件有限,想喝啤酒没处买 。
? 后来 , 回北京了,“双合盛”的五星啤酒,“北京白牌”,以及四毛一升的散啤,一般人也消费得起 。不过 , 要说啤酒,印象深刻的一个是在青岛 。1981年暑假 , 我和三位同学去青岛玩儿,住在青岛一中 , 喝青岛啤酒或者买散装的,或者买一个“炮弹”(罐装)的 , 那口感是真爽 。另一个印象是在哈尔滨,1983年夏天去出差,在街上的饭馆里,啤酒用洗脸盆端上来,用大舀子盛到饭碗里喝,由此知道,哈尔滨啤酒人均消费全国第一可不是吹的 。
(三)糖
? 那时候买糖也凭票,每个月每户几两?记不清了 。能记得的是,那时候的白糖并不白,有些发黄,据说是从古巴进口的 。而红糖则颜色发黑 , 应该是有不少杂质 。
? 糖的供应有限 , 于是商店里就有糖精,两毛钱一小包 。买回家,用水化开了,揉在面里,蒸馒头、发糕,也有甜味 。我记得,曾经去西四一家化工商店买点柠檬水,色素 , 回来兑点糖精,加点小苏打 , 用自来水一冲,就是自制汽水 。其实 , 那时候的正规产品如汽水、冰棍,也大量使用糖精,像八分钱一瓶的“苏打汽水” , 二分钱一根的冰棍,肯定没有白糖 。
?我从小不怎么喜欢吃糖,对糖果的印象不深 。记得一般的水果糖二分钱一块,还有不带糖纸包装的糖块儿,放在商店柜台的玻璃瓶里,红的绿的黄的,很是诱人 。上海有一种“大白兔奶糖”,据说两块糖可以冲出一杯牛奶 。我吃过,觉得奶味儿确实挺足 , 但也不过如此 。此外,像豆面糖,花生糖,酥糖 , 关东糖等等,好像不需要票证 ,基本上能买到,只不过,价格不菲 , 平时很少吃 。至于巧克力,口香糖,那时候还真没有品尝过 。
(四)茶
? 中国人喝茶的历史悠久,茶曾经是生活的必须 。开门七件事,茶在第一位 。
? 那时候,我父母也喝茶,但并不是经常喝 。所以,家里虽然有一个茶叶筒,(方形铁桶上面印着西湖景色的),里面经常半空 。然而,父母却经常给老家寄茶叶,逢年过节去买茶叶这事 , 往往由我来承担 。
? 我家马路对面(阜外大街路北)有一个茶叶店,字号记不住了,就记得店铺外面有“西湖龙井,茉莉香片”“君山银针 , 沱茶普洱”的广告,有一面旗上面写着“茶” 。
? 那时候买茶要工业卷 , 0.1个卷就可以买半斤 。有些茶,比如抵挡花茶,比如北京人说的“高碎”“高末”,免卷 。当时的茶叶价格不算太贵,0.80元或者1元一斤的茉莉花茶就是很不错的了 。像一些名茶 ,比较贵 。比如龙井茶4元一斤 。我记得这个价格,是因为有一次我自作主张给家里买了半斤龙井茶,让父母训了几句,说我不懂茶乱花钱 。
那时候,为什么茶叶这种农副产品要“工业卷”?这个道理我至今不明白 。
?当年关于茶叶有两件事印象比较深 。一是我学开车时,我的教师爷不抽烟不喝酒就喜欢喝茶 。那时候 , 师傅是老派人,骂人骂的狠 , 技术是真棒 。我们几位徒弟也得按老规矩,虚心学习之外 , 也要孝敬师傅,比如每天上车之前打一壶开水,帮师傅泡茶 。而且 , 哥几个还凑钱给师傅买点好茶叶 。
?另一件事是1982年旅行结婚时,在黄山,被一个家伙骗了买了两包“黄山毛峰” 。那个茶质量也还可以,只是卖给我的价格高了 。那时候我基本不会鉴别茶叶,又想不到人心叵测 , 骗子套路多,糊里糊涂就掏钱了 。不管怎么说,那是我这辈子有数的几次上当受骗 , 现在说出来,也不怕后人笑话 。
? 当然,同样是那次旅行 , 在无锡买了一把紫砂壶 。那壶绝对地道,造型古朴,材质细腻 , 当时只要一两块钱,真是值了 。
- 发动机熄火一般是什么原因?
- 阳台设计效果大全2014
- 关于在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事件写一篇议论文800字左右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公共汽车路线
- 关于圣诞节的电影有哪些?
- 四年级下册杜甫的诗句
- 郑州—蒙古—大连—威海自驾游攻略
- 写一个关于童年的诗句
- 描写犬吠的诗句
- 草根创业故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