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的诗句

如梦令·有寄宋·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 。江上一犁春雨 。
白话译文
请代我 , 向东坡旧邻问候 , 就说我,羁绊在玉堂深处 。问东坡:自从我走以后,又有谁来过?是否雪压小桥,这断了来路?我将归去啊,我将归去,徜徉东坡 , 沐浴催耕的春雨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
白话译文
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 。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
如梦令,词牌名 。又名《忆仙姿》、《宴桃源》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 。《清真集》入“中吕调” 。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
扩展资料
文学赏析
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处”,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 。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 。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 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 。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 。有此一问,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 。“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 , 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 。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 , 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 , 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 。这首《如梦令》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词中不设奇险之语 , 清新淡雅而自然 。
名家评价
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人赏东坡粗豪,吾赏东坡韶秀 。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 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
名家点评
现代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别见杨金本《草堂诗馀》’前集卷上,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卷四,误作无名氏词,注“或作李易安 。”(《词林万选》所注或作某某,殆为毛晋所加,非杨慎原文 。)又见《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卷一、《唐词纪》卷五、《古今词话·词辨》卷上、《历代诗馀》卷一百十二引《古今词话》 , 俱误作吕洞宾词 。
现代唐圭璋《百家唐宋词新话》:李清照《如梦令》第一句云“常记溪亭日暮”,“常”字显然为“尝”字之误 。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原为抄本 。并非善本,其误抄“尝”为“常”、自是意中事,幸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卷十一荷花门内引此词正作“尝记”,可以纠正《乐府雅词》之误 , 由此亦可知《全芳备祖》之可贵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如梦令·有寄百度百科: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宋词:
 《如梦令》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如梦令》参考注释:
 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
 ③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
 李清照宋词:《如梦令》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 , 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 , 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 , 睡的很沉 , 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 , 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 , 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 。“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 。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 , 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 。“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 。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 。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 。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 。而更深一层 , “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 。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 。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 , 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
 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这首小令写法别致 。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 , 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 。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
 其次,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 。这种写法 , 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增添了真切感 , 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 。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 。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如“试”、“却”等字,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
【如梦令的诗句】
 再者 , 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 。以“绿”“红”代指叶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在语言上更显凝练 , 言前人所未言 。前已详述,此处即不重复了 。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 , 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 , 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 , 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 , 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 , 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是?。?“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 , 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 。”《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看来皆非虚誉 。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 , 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可谓的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