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问题一:孔子教育上主张是什么和什么孔子的思想主张: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广含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的教育思想: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由孔子的弟子整理《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问题二:简述孔子的教育主张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 *** 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 。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他说:见利思义 。①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 。他认为义然后取 , 即只有符合义 , 然后才能获取 。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 。《左传?成公二年》记载 , 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②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 。孔子还认为 , 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 。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 。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 , 小人喻于利 。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 。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 。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
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 。孔子的教育思想 , 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 , 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
虽然是百度找的,但是已近删减掉一些了 。这应该算是简述了 。
希望对你有帮助 。...>>
问题三:孔子在教育上主张什么?思想主张是 仁 和 礼.还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
教育成就是:
第一、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 , 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强调要重视教育;
第三、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
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 , 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
总之 , 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侵谢?褡逭涔蟮慕逃?挪?。
问题四:孔子的教育主张第一:人生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完善自我 。
2、有教无类 。就是进行教育的普及 。
3、因材施教 。要针对每个人的不同,进行方式方法不同的教育方式 。
4、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复习 。
5、学习过程中不要不懂装懂
6、要虚心抚习,向不同的人学习,才能使自己博学多才、
问题五: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这种主张是什么意思在教育中不区别对待、不区分类别,不管是什么年龄、什么地位、什么性别、什么智商的 , 都应该受到教育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 。
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 , 应该机会均等 。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 , 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
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 ,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 不可以语上也 。”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 , 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 , 诸如“由也果”、“赐也达 ”、“求也艺”(《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 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 。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子夏谈诗“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信《诗》已矣 。”(《八佾》)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衷谖铱梢杂肽闾嘎邸妒??妨?。颜渊听老师讲学后“亦足以发”(《为政》) , 子贡也说他“闻一以知十”(《公冶长》),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 。这正是启发诱导式教育的必然结果 。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 ,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 , 我不去开导他 。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 。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 , 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其三 , 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 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 ,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 。”(《述而》)“兴于诗 , 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不学诗,无以言” , “不学礼,无以立 。”(《季氏》)由此可见,孔子是以诗、书、礼、乐为普通教材教育学生的 。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进行研究并付诸教学的内容,所以孔子说:“五十以学《易》”(《述而》) 。也可能因为《易》、《春秋》是比较精深的学科,只有少数高材生才能学习 , 所以说“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 。那么,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孔子最为重视的是什么呢?从《论语》的许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诗》、《礼》是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 。子曰:“不学《诗》 , 无以言 。”(《季氏》)“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子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又曰:“夏礼 , 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八佾》)“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为政》)这些思想说明 , 孔子不仅重视《诗》《礼》的教育,而且重视这些内容的总结挖掘与研究,它对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
其四,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 , 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 。正因如此,当季康子问他的弟子仲由、子贡、冉求能否“从政”的时候,孔子满口答应可以“从政”(《雍也》) 。事实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门生中 , 从政者为数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对参政 。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 。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体现着阶级属性 , 但作为社会的人 , 孔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倡导的许多思想 , 本身具有符合人类共性的成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予以辩证地分析和扬弃 。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
(1)他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 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德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
(2)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 , 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 , 强调忠孝和仁爱 。
(3)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子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
(4)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5)他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 , 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6)他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