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 , 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 。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
一、结鬟式
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 , 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 , 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 。如李公麟《维摩诘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属此类发型 。八十七神仙图卷,永乐宫壁画中 , 这种发式很多,一般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变化甚多:
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 。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 , 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 , 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 。”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 , 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 。”这些皆属高鬟式 。“飞天介”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 。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 , 谓之飞天 。”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 , 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 , 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 。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 。”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
拧旋式梳编法,是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 , 盘结于头顶或两侧 。这种发式灵活旋动,很助美姿 。据《采兰杂志》记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中有一绿蛇 , 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 , 因效而为髻,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 。”如《八十七神仙图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纨扇仕女图亦属于这类发型 。拧旋式变化一般有侧拧、交拧、叠拧等几种形式 。
“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 , 其髻如随云卷动 。据《国宪家猷》记载:“陈宫梳随云髻 。”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
【古代服装描写】
“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 , 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 。”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 , 摇而不脱落 。
“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 , 生动而稳定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 。”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 。在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亦有此种发式 。
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 。”清佚名之《胤祯妃行乐图屏》中亦有这种发式 。
盘叠式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系结拢起 , 再盘叠在头顶或两侧,称为“螺髻” 。在《凝宫词》里有“螺髻凝香晓黛浓”之句,这种发式在唐代兴起流行 , 从存世的唐代绘画、墓壁画中皆可见到 。永泰公主及墓壁画及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之仙女,皆类似这种发式 。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为后妃公主、贵妇所好 , 其变化形式甚多,一般有单螺、双螺、百合髻、盘恒髻等形式 。
单螺其梳编法是将发股集结,盘叠如螺 。置于头顶上,在永泰公主墓石椁内西面北次间之雕饰 , 亦有些类发式 。
双螺其梳编法是将发分为两大股,盘结双叠于两顶角,亦名“双角” , 在《喀喇和卓古墓壁画》亦有这类发型,螺髻清晰秀雅 。
“百合髻”其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如图所示 。
“盘桓髻”其梳编法是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上,稳而不走落,称为盘桓髻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长安妇女好为盘桓髻,到今其法不绝 。”
结椎式的梳编法是发拢结在头顶、头前、头后或两侧,然后用丝绳束缚,盘卷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贯住,耸竖于头上 。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 , 赵合德入宫卷发,号新兴髻,孟光为椎髻 。”皆类似于结椎式 , 结椎式蕴藉持重,温文尔雅 。从商周一直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延用,其变化甚多 。主要有高椎髻,抛家髻、堕马髻等几大类 。
“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 , 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据《妆台记》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巍峨高耸,号高椎髻 。”在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女塑中亦有这种发式 。
“抛家髻”其梳编法是在头顶挽椎成髻,两鬓缓长,以泽胶贴而抱面 。据《唐五行志》记载“贵妃假鬓为首饰,曰义髻 , 僖宗内人束发甚急为囚髻,唐末妇人梳发以两髻抱面为抛家髻” 。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
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 。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
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 , 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 。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 。”《古今中华注》也记有“堕马髻惟倭堕髻 , 一云:堕马之余形也” 。
反绾式的梳编法是将发拢住,往后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各种形式,如绾成双刀,称“翻刀髻” 。绾成惊鸟欲飞 , 称“惊鹄髻” 。绾成元宝,称“元宝髻” 。反绾成高墙,称“高髻”《簪花仕女图》之发式 。据《妆台记》记载:“开元中梳反绾髻、回鹤髻,贵妃作愁来髻,贞元中归真髻,贴五色花子 。”这种反绾梳编较难 , 多流行于盛唐,为后妃贵妇之盛装 , 如〈韩熙载夜宴图〉中之一梳反绾式 。其变化一般有“双刀髻”、“惊鹄髻”、“朝天髻”、“元宝髻”等 。
双刀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 。据《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 。又梳反绾髻 , 贞元中梳归真髻,贴五色花子 。”皆类似反绾式的发型 。
“惊鹄髻”也是反绾式之一 。其梳编法是将发拢上反绾,成惊鸟双翼欲展之势,生动而有趣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魏宫人好画长眉 , 令作蛾眉惊鹄髻 。
朝天髻也属反绾式之一,其编法将发拢上,束结于顶 。再反绾成高髻朝天 。据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 , 曰:不走落,号朝天髻 。”宋代所建的太原晋祠女像,亦类似这种发型 。
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 , 呈元宝状 。据〈晋书〉记载:“用发既多,不可恒载 , 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 。”唐张雄夫妇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类似这种发型
双挂式之梳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 。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 。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 , 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 。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 。其变化一般有“双丫髻”、“垂挂髻”、“双平髻”等
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 , 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 。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 , 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
双平鬟属于双挂式之梳编法,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于两侧 。再束结成环 , 使其对称而自平垂 。挂于两侧 。这种发式在仕女图中颇为多见,多用于未婚少女或儿童 。
发为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成两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 。使其自然垂下
莲花冠:此图录于《太原晋祠女塑》之莲花冠 。其冠似莲花,以金翠妆饰,束戴于顶髻上 。唐宋妇女多好用 。
花冠:冠小仅束髻,冠上多有花饰,在明代仕女多好用 。此图录自唐寅〈孟蜀宫妓图〉之花冠 。
凤冠:此图录自〈唐懿德太子墓石刻〉之凤冠,为古代后妃及诰命夫人之礼冠,冠上饰以凤鸾,真珠玉翠 , 多于大礼时戴用 。
巾帼:巾帼是一种丝织品的头巾,多束结在顶髻上,再用簪钗贯定 , 宋梁红玉喜戴巾帼,故常把女中豪杰称巾帼英雄
衣饰
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 , 品种名目日见繁多 。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 。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 , 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 , 均求贵重 。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 。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 。剑,是当时的新兵器 , 贵族为示勇武兼用自卫,又必佩带一把镶金嵌玉的宝剑 。腰间革带还流行各种带钩,彼此争巧 。男女的帽 , 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 。鞋,多用小鹿皮制作 , 或用丝缕、细草编成;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 。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无不异常美观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 , 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已趋迥然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 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 。深衣把以前各自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却又保持一分为二的界线,上下不通缝、不通幅 。最智巧的设计,是在两腋下腰缝与袖缝交界处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体化,可以完美地表现人的体形,两袖也获得更大的展转运肘功能 。据记载 , 深衣有4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 。从出土广物看,春秋战国时衣裳连属的服装较多 , 用处也广,有些可以看作深衣的变式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 。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 , 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 , 穿靴,便于骑射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 。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 , 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 。这些都与多采的社会生活相关 。
秦汉服饰(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 。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 。运历魏晋隋唐 , 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 ” 。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 。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 。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 , 保中国服饰持深衣的基本形制 。西汉男女服装 , 仍沿袭深衣形式 。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 。下着紧口大裤 , 保持“褒衣大裙”风格 。足下为歧头履 。腰间束带 。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汉代有了舆服制度 。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 。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 。魏晋南北朝服饰(220~589)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 , 民族服饰大为交融 。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 。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 ” 。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 。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 , 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哑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 。女子衣着“上俭下丰” 。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 。足穿笏头履、高齿履(一种漆画木屐),流行一时 。另一方面 , 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 。鲜卑族北魏朝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 , 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 。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 , 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
隋唐服饰(581~907)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 , 经济文化繁荣 , 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 。彩锦 , 是五色俱备织成种种花纹的丝绸,常用作半臂和衣领边缘服饰 。特种宫锦,花纹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章彩华丽 。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等 。印染花纹,分多色套染和单色染 。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 。直到五代,变化不大 。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 , 用花纹表示官阶 。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 。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 , 几乎及腋下 。隋唐女子好打扮 。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 。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 。半臂历久不衰 , 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 。当时还流行长巾子 , 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 , 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 。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 , 各有专名 。女鞋一般是花鞋 , 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 。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 。
宋辽夏金元服饰(947~1368)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 , 元代纺织物有纳石矢金锦、浑金搭子、金段子、兜罗锦、三棱罗、大绫、小绫、南绢、北绢、木锦布、番锦布……种种名目 。元代每年举行10余次大朝会,届时万千官员穿同一颜色、式样并加饰纳石矢金锦珠宝的高级礼服,称作质孙服 , 糜费为历朝少有 。这种服式到明代却被用作差役服装 。
明清服饰(1368~1911)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 。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 。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自唐宋以降,龙袍和**就为王室所专用 。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 。明朝因皇帝姓朱 , 遂以朱为正色 , 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 。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 。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 , 织绣上不同纹样 , 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 。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 。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 。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 。皇帝戴乌纱折上巾 , 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 。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戴乌纱帽 。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披 。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 , 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 。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 。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 。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 。后者留传下来 , 俗称瓜皮帽 , 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 。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 。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 , 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擞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 。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 。马褂为加于袍的外褂 , 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 。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 。清代官帽与前朝绝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 , 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 。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 。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 。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 。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 , 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 。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 , 袖口日宽 , 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 , 衣上镶花边、滚牙子 , 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 。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 。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
江南水乡服饰
生活在苏州以东吴县角直、胜浦、唯亭、陈墓一带的农村妇女,依然保留着传统购民俗服饰 。她们历来以梳愿摄头、扎包头巾 , 穿拼接衫、拼挡裤、柬倔裙、裹卷膀、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颇具江南水乡特色,故有“苏州少数民族”美称 。
水乡妇女很重视愿摄头的梳理和装饰,她们以乌黑的头发、硕大的发留、众多的饰品,辅以精美的包头内和服饰,显示出自己的心灵手巧和端庄秀美 。其服饰的地方特色非常浓郁,传承性稳定,但随着季节的变化,年龄的差异和礼仪的需要,而有明显的差别 。一般来说,春秋来说,春秋季节服饰的特点尤为突出 。春秋季服饰上装以拼接衫为主,面料多以花布、土布、深浅士林布为主要基调,色彩对比鲜明,鲜而不艳、艳而不俗,常用几种色彩的面料拼接而成,剪裁得体,缝工精细,装饰性很强,它的特点也是通过服装的装饰工艺宋体现的:有拼接、滚边、纽攀、带饰、绣花等 。而裤于多用蓝地白印花布或白地蓝印花布,裤挡用蓝或黑色士林布拼接 。这些服饰最初由于受布幅的限制和省料而拼接,拼接时由实现实际需要的拼接发展到主观意识的拼接,无不讲究整齐均衡和对称的形式美 。腰部的瞩裙也很有特色,长度齐膝 , 裙搁极细 , 搁面和裙带上均有不同工艺的花饰,裙外面系上一条小穿腰,穿腰是与蹋裙相联的辅件 。穿腰上缝着一个大口袋,穿腰四周及带上绣着各种图案的花纹,是服饰中的重要装饰物 。裙的设计是很实用的 , 劳动时柬了倔裙,腰背不易受风寒,站立时又能增加腰部的力量 。下摆较大,不影响行动,有利于水田操作,又方便于野外小解遮盖,既实用又美观 。然而,水乡地区鞋的特色也很浓 。鞋的形式颇似小船,不分左右,故又称船形绣花鞋,鞋帮两刽合成,鞋面以绣花为主 , 色彩鲜艳,花样丰富多彩 。船鞋的做工精细耐看,坚固实惠,是水乡妇女传统的礼鞋 。
汉族: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 , 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汉服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 。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 , 下穿长裤 。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 , 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 。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 。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 。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 。夏装多布类 。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 。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红、绿绸缎做腰带 。阿巴嘎蒙古族服饰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 。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 。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 。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 。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 。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锡林郭勒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 。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 。坎肩袒露胸部 。长裤宽大 。套裤上图案丰富 , 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 。图案粗犷有力 , 色彩对比强烈 。内裤肥大 , 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 。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 。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 。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 。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 , 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回族: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 。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 。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 。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 。回族妇女常戴盖头 。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 。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 。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 。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 。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 。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 。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苗族: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 , 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 , 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 , 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从造型上 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 。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 , 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 。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 。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 。盛装 , 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 , 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 。便装 , 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 。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傣族: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傣族男子服饰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 , 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 , 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 。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 。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 , 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 。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 。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 , 裤子依旧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 , 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 。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 。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 , 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 。过去有文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文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 , 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 。青年妇女将长发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 , 外套浅色大襟或对傣族女子服饰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 , 簪或鲜花作装饰 。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据说这根银腰带十分珍贵 , 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 。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 。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 。僳僳族:身着民族盛装的僳僳族姑娘僳僳族服饰典雅、美观、大方 。不同地区的僳僳族妇女因服饰颜色的差异而被称为白僳僳、黑僳僳、花僳僳 。白僳僳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长裙,戴白色料珠;黑僳僳妇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长裤,腰系小围腰,缠黑布包头,戴小珊瑚之类的耳饰;花僳僳妇女喜穿镶彩边的对襟坎肩,搭配缀有彩色贝壳的及地长裙,缠花布头巾 , 耳坠大铜环或银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 。男子服饰最早模拟喜鹊的颜色与样式,称喜鹊服 。上衣是麻布短衫,下穿及膝黑裤 , 缠黑布包头 。僳僳族男子多喜欢在腰间系一条羊毛彩带,肩背革制箭包、砍刀等物 。藏族: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 , 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壮族: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 。《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 , 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壮族服饰 , 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 。穿宽大裤,短及膝下 。有的缠绑腿,扎头巾 。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 。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 。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 。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 。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 。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 。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 。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 。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 。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 。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 。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朝鲜族:白色是朝鲜族最喜欢的服装颜色,象征着纯洁、善良、高尚、神圣,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如今妇女们穿用的衣料颜色更是绚丽多彩、不拘一格,但短衣长裙这一传统民族风格久久不变,因为它符合朝鲜族妇女的审美心理,充分反映了她们温顺、善良和勤劳淳朴的美德 。朝鲜民族服装的结构自成一格,上衣自肩至袖头的笔直线条同领子、下摆、袖肚的曲线,构成曲线与直线的组合,没有多余的装饰,体现了"白衣民族"的古老袍服的特点 。朝鲜族民族服装根据穿着者的年龄和场合,选用各种质地、颜色的面料制作 。女子婚前穿鲜红的裙子和**的上衣,衣袖上有色彩缤纷的条纹 ;婚后则穿红裙子和绿上衣 。年龄较大的妇女,可在很多颜色鲜明、花样不同的面料中选择 。朝鲜族妇女的短衣长裙,是朝鲜族服饰中最具传统的服装,这也是朝鲜族妇女服装的一大特色 。短衣在朝鲜语中叫"则高利",是朝鲜族最喜欢的上衣,以直线构成肩、袖、袖头,以曲线构成领条领子,下摆与袖笼呈弧形,斜领、无扣、用布带打结,在袖口、衣襟、腋下镶有色彩鲜艳的绸缎边 , 只遮盖到胸部,颜色以黄、白、粉红等浅颜色为主,女性穿起来潇洒、美丽、大方;长裙,朝鲜语也叫做"契玛",是朝鲜族女子的主要服饰,腰间有长皱褶,宽松飘逸 。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而成,色彩鲜艳,分为缠裙、筒裙、长裙、短裙、围裙 。年轻女子和少女多爱穿背心式的带褶筒裙,裙长过膝盖的短裙,便于劳动 。中老年妇女多穿缠裙、长裙,冬天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 。缠裙为一幅未经缝合的裙料,由裙腰、裙摆、裙带组成 。上窄下宽,裙长及脚面,裙摆较宽 , 裙上端有许多细褶,穿时缠腰一圈后系结在右腰一侧,穿这种裙子时,里面必须加穿素白色的衬裙 。朝鲜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裤子 。外出时,多穿以布带打结的长袍 。男子短衣朝鲜语也叫"则高利";成年男子的上衣衣长较短,斜襟、宽袖、左衽、无纽扣 , 前襟两侧各钉有一飘带,穿衣时系结在右襟上方 。他们还喜欢黑色外套或其它颜色的带纽扣的"背褂"即“坎肩”,"坎肩"朝鲜语叫"古克", 一般套在"则高利"上衣的外面,多用绸缎作面,毛皮或布料做里 , 有三个口袋,五个扣,穿上显得特别精神 。朝鲜男子爱穿"灯笼裤",这种裤子裤长腰宽,而且白色居多 。"巴基"是指传统的朝鲜族服饰"裤子",其裤裆、裤腿肥大 。由于朝鲜族传统房屋都有火炕供暖系统,人们常常是坐卧在地面的垫子或席子上,穿这种裤子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随便轻松 , 裤腿系有丝带,外出时可以防寒保暖 。朝鲜族儿童服装主要是七彩衣,是用七色绸缎给儿童做的衣服,好像彩虹在身 。朝鲜族认为彩虹是光明和美丽的象征,或出于审美心理 , 或出于避邪的目的,意在让儿童美丽幸福 , 使孩子们显得更加聪慧、活泼可爱 。还有的认为是过去朝鲜妇女善于保存各种颜色的布块,用来给孩子做衣服等等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其中男子的服装有腰裙、套裙、挑绣羽冠、长袍等,女子有短衣长裙、围裙、膝裤等 , 除服装外,还有许多饰物,如冠饰、臂饰、脚饰等,以鲜花制成花环,在盛装舞蹈时 , 直接戴在头上,非常漂亮 。因为在台湾高山族看来 , 饰物不但美观,而且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也是我国古代百越族的传统,高山族在古代以裸为美 。仅以幅布遮阴,毛皮围腰 。但接触汉文化以后,逐步形成男穿长衫女着裙 , 讲究服饰美 。衣服除兽皮、树皮外,多用自织麻布并加彩纹装饰 。男子衣饰类型,北部常见无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带;中部常见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见对襟长袖上衣、腰裙、套裤、黑头巾等 。女子衣饰类型包括短衣长裙和长衣短裳 。雅美人服饰简单 , 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着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纳西族:纳西族妇女以勤劳能干,贤德善良而著称 。她们的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各地的服饰也有着差异:丽江县大研一带纳西妇女上穿大襟宽袖布袍 , 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坎肩;下着长裤,腰系用黑、白、蓝等色棉布缝制的围腰 , 上打百褶 , 下镶天蓝色宽边;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交错又系在腰后 。羊皮披肩典雅大方,既可起到装饰作用,又可暖身护体,以防风雨及劳作时对肩背的损伤 。羊皮披肩是丽江纳西妇女服饰的重要标志 。它一般用整块纯黑色羊皮制成,剪裁为上方下圆,上部缝着6厘米宽的黑边,下面再钉上一字横排的七个彩绣的圆形布盘,圆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斗七星,俗称“披星戴月” , 象征纳西族妇女早出晚归,披星戴月 , 以示勤劳之意 。另有一种看法认为,上方下圆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状剪裁,而缀在背面的圆盘纳西人称为“巴妙” , 意为“青蛙的眼睛”,这是崇拜蛙的丽江土著农耕居民与崇拜羊的南迁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纳西族后的产物 。布朗族:布朗族穿着简朴,男女皆喜欢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妇女的衣裙与傣族相似,上穿紧身短衣,头顶挽髻,用头巾缠头 , 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 。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 。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 。成年男子喜爱纹身 。无论男女都喜欢饮酒、染齿、吸烟 。布朗族有一独特的风俗“染齿” 。他们认为只有染黑的牙齿才最坚固、最美观 。经过染齿的男女青年才有权谈恋爱 。布朗族男子有文身的习俗,四肢、胸部、腹部皆刺以各种几何图形和飞禽走兽 , 然后涂上碳灰和蛇胆汁,使其不消失 。布朗族穿着简朴,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 。女子上着左右两祚斜襟窄袖黑色小褂,小褂为圆领、紧腰、宽摆,短及臀部,在左肋下拴线打结,已婚妇女用黑色布料,未婚姑娘喜浅蓝色或白色 。里衫为无袖贴身夹衫,下穿两条筒裙,内裙为白色 , 外裙有两色,臀部以上为红色横条,腿下为绿色或黑色,用布条或花边镶饰 。未婚妇女用黑或蓝布包头;已婚妇女梳发髻 , 插银簪,顶端镶3颗棱形玻璃珠 , 下系银链,缠包头 。妇女戴银耳环、项圈、手镯等饰品 。阿昌族:世居云南的阿昌族古代服饰从现有文献看,多与狩猎和游牧活动及高寒山区的自然生态相适应,“衣皮服毡”,“织皮冠之” 。从头上的帽子到身上的衣服,都曾用猎物的皮做材料 。明代以后,阿昌族服饰有了新的特点 。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五说:云龙州“境内多峨昌蛮 , 即寻传蛮……散居山壑间 。男子顶髻戴竹兜鍪,以毛熊皮饰之,上以猪牙鸡毛羽为顶饰 。其衣无领袖,兵不离身 。”这些明显带有游猎特色的服饰,构了古代阿昌族服饰的基本特征 。怒族:怒族男女均喜欢穿用麻布织的衣服,成年男子喜欢在腰间佩挂砍刀,肩背弓弩及兽皮箭包 。福贡一带怒族已婚妇女喜欢在衣裙加上许多花边 , 在头部和胸部佩带珊瑚、玛瑙、贝壳,珠料等装饰品,耳带铜环,贡山的怒族则只佩胸饰 。怒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 。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主要为兽皮 。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 。短皮上衣、羔皮袄 , 是婚嫁或节日礼服 。无论男女,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 , 穿用时束上腰带 。喜爱蓝、黑色的衣服 。皮套裤外面绣着各种花纹,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 。男子夏戴布制单帽 , 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 。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 。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鄂伦春族:鄂伦春族均着宽肥大袍 。因过去主要从事游猎,服饰多以鹿、狍、犴皮制作 。领口、袖口、襟边、大袍开衩处均有刺绣、补花等装饰,常用云纹、鹿角纹等 。戴犴皮帽,女帽顶用毡子,上缝各种装饰和彩穗;姑娘戴缀有珠子、贝壳、扣子等装饰的头带 。男子出猎时,穿狍皮衣、皮裤,戴狍头皮帽,穿乌拉 。现今日常已普遍着布衣、胶鞋,但出猎时仍多着皮衣 。赫哲族:赫哲族男女喜欢穿大襟长袍,外套坎肩或短褂 。男子的裤子多用怀头或哲罗、狗鱼皮制成,腰上端为斜口 。妇女的裤子多为齐口并镶有或绣有各种花边 。男女都穿鱼皮靰鞡,以适应狩猎或捕鱼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不仅面料为鱼皮,连缝衣服的线也用鱼皮线 。门巴族:巴族服饰有地区差异,门隅地区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氇氆长袍,束腰带 。戴褐色小圆帽,帽边镶桔**,前边留一个精巧、醒目的小缺口 , 具有民族特色 。脚穿筒靴,靴筒用红、黑两色氇氆缝制,靴底为牛皮软底 。白族: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 。女子头饰代表大理的“风花雪月” , 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着扎染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 。保安族:保安人的服饰与当地的回族、东乡族无根本差异 。男子平时戴白色号帽,身穿白色衬衣,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或军便服 。未婚女子多穿鲜艳的各色上衣,头戴细薄柔软透亮的绿绸盖头;已婚**以及中年妇女平时多戴白色卫生帽 , 外出时则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多着深色服饰,戴白盖头 。布依族:其服饰大体上都保留着古老的特点,《旧唐书·西南蛮》载:“男子左衽、露发、徒跣 。妇女横布两幅 , 穿中而贯其首,名为通裙” 。布依族的传统服饰是男着衣衫,女穿衣裙,妇女衣,裙均有蜡染、挑衣、刺绣图案装饰 。因为布依族居住在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温暖 , 这种宽松的衣裙符合气候特点 。达斡尔族:达斡尔族男子头戴皮帽,身穿长袍 , 下着皮裤,脚蹬皮靴 。帽子多用狍、狼或狐狸的头皮做成 , 毛朝外 , 双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猎时,既防寒又护身 。靴子多选用狍、犴、牛等皮 。除皮质服装外 , 达斡尔族还穿布制的袍子和裤子 。冬天穿棉袍 , 天冷时外套犴背心,春秋穿夹袍 , 夏季穿单袍 。妇女早期着皮衣,清朝以后以布衣为主 。服装的颜色多为蓝、黑、灰,老年妇女还喜欢在长袍外套上坎肩 。德昂族:德昂族的服饰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红德昂和花德昂支系的妇女剃光头后又用黑布包裹,喜戴大耳环,银项圈,穿蓝、 黑色对襟短上衣 , 襟边镶两道红布条,下摆边用红、绿、黄三色小绒球装饰 。不同支系的妇女,多用裙边横织的线条颜色加以区别 。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 , 裤短而宽,头裹黑白色布,包头两端饰以各色绒球,也戴大耳环和银项圈 。德昂族有纹身的习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鸟、花、草等自己喜爱的图案 。东乡族:东乡族男子多穿宽大长袍,束腰带 , 挂腰刀、烟荷包 。妇女多穿圆领、大襟、宽袖的绣花上装 。下穿套裤,裤筒后面开小衩,裤筒、裤脚有镶或绣的花边 。喜庆节日则穿绣花裙 , 绣花鞋 。男子戴平顶无檐白、黑软帽 。妇女在家戴绣着花纹的便帽,外出戴遮住全部头发的丝绸盖头 。少女和新婚者戴绿色,婚后及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 。妇女的首饰以银制耳环及手镯、玛瑙珠子为主 。侗族: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 , 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 。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 。侗族传统男装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 。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动作传统男装手镯、腰坠等银饰 。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 , 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 。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 , 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 。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 , 下着长裤,裹绑腿 , 穿草鞋或赤脚 , 衣襟等处有绣饰 。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 , 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独龙族:独龙族的男女均散发 , 前垂齐眉,后披齐肩,左右盖耳,剪发系用两把刀相截 。过去男女衣着均为麻布,穿时由左肩掖下抄向胸前,里右胸,露右臂 , 用草绳或竹针拴结,披落自如 。通常都是白天为衣,夜间做被 。哈尼族:哈尼族西摩洛支系(妇女)服饰上穿左大襟青蓝色上衣,衣服长及膝部,衣裙一体 。腰带是一根绣满月亮花、狗牙花的蓝布带 , 或是银腰带 。正面从胸部到腹部辍有数十甚至上百颗银泡,衣角四周绣满花草图案;下穿窄管青蓝长裤,小腿缠绑腿布 。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 。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片,以黑布裹头 。京族: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 。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 , 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 。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 。妇女喜欢染黑齿、结"砧板髻" 。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景颇族: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园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 。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 。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 。妇女戴银手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 。有的妇女还爱好用藤蔑编成藤圈,涂有红漆、黑漆,围在腰部 , 并认为藤圈越多越美 。景颇族男女老少均喜欢嚼烟草、芦子、槟榔和饮酒,熟人相见则从筒帕里拿出竹筒倒一杯酒相敬 。拉祜族: 拉祜族妇女服装具有青藏高原妇女服装的特点,多穿黑布开襟长衣,衫长到脚面,开岔至腰部,衣领和开岔处都镶 锈彩色花边和银泡,下穿长裤 。西双版纳有的妇女剃光头,包黑包头巾,戴大耳环,胸前佩挂“普巴”(大银牌) 。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饰的一个特点 。拉祜族最喜爱黑色,以黑为美,以黑为主色 。服装大都以黑布衬底 , 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图案,再嵌上洁白的银泡,使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的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 。妇女穿黑色圆领贯头衣,配以诸多饰物,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花纹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 。下穿紧身超短筒裙 。有些身着黑、蓝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 , 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子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 , 胸挂珠铃,手戴银圈 。头系黑布头巾 。珞巴族:巴族妇女喜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窄袖上衣 , 外披一张小牛皮,下身围上略过膝部的紧身筒裙 , 小腿裹上裹腿,两端用带子扎紧 。她们很重视佩戴装饰品,除银质和铜质手镯、戒指外 , 还有几十圈的蓝白颜色相间的珠项链,腰部衣服上缀有许多海贝串成的圆球 。满族:满族的服饰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红、粉、淡黄、黑等色也是其服饰的常用色 。白色在满族服饰中是一个重要的颜色,因为,满族传统上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 , 所以,在满族服饰中常在红色、蓝色等其他颜色的旗装上镶白色的花边 。瑶族: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 “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 。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 。发结细辫绕于头顶 , 围以五色细珠 , 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 , 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服饰不仅花样较多,而且非常优美 , 富有特色 。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的更亮,绿的更翠 。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 。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 。土家族:土家族妇女穿的是无领满襟衣 。衣向左开襟 。从上领到下摆到衣裙脚绣有一寸五宽的花边,衣袖各有一大二小三条花边,大花边一寸五宽 , 小花边有手指宽 。袖大一尺二寸许,花边宽窄与衣袖相同,裤大约一尺五寸 。另外,胸前外套围裙,俗称“妈裙”,围裙上为半圆形,下为三角形 , 从上半圆形及下脚也有一圈花边,宽约一寸 。围裙胸前绣有花约五寸见方,围带即花带均为五彩丝线织成,一般二尺长,两头分别留有三寸未织的花缓 。显示出土家妇女的心灵手巧 。
- 服装品牌
- 描写以茶有关的词语
- 描写秋天的古诗一二三年级
- 国际一线品牌服装有哪些?
- 乘风破浪的姐姐宁静服装造型盘点
- 做好一件服装的步骤
- 古代学士服叫什么名字
- 推荐一些古代宫廷小说
- 手表的外貌描写
- 描写失恋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