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国歌《巩金瓯》歌词表达了当时怎样的情怀?你如何评价?

《巩金瓯》是清朝国歌,虽然很多人并不了解这首歌的歌词,创作背景等等,但毫无疑问的是,《巩金瓯》是真真实实存在过的,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 。
【清朝国歌《巩金瓯》歌词表达了当时怎样的情怀?你如何评价?】
当然了,晚清之前,我们是没有“国歌”这个概念的,而“国歌”这个概念的出现与《金瓯缺》的创作离不开当时我们与西方人在文化(包括音乐)上的“交流” 。
众所周知,晚清与西方的“交流”始于一场战争 , 这就注定了这场“交流”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 。至于这种不平等的“交流”给我们带来的后果,我们亦深有体会,国破家亡以及巨大的羞辱至今想来内心仍隐隐作痛 。
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这就是《巩金瓯》创作的背景,1911年,清宣统三年 , 《巩金瓯》被正式创作出来并成为清朝国歌,在此之前,正是由于清朝大臣们出使欧洲或者参加一些外交活动时逐渐了解了“国歌”的概念以及必要性,《巩金瓯》才被“呼之欲出” 。
《巩金瓯》由晚清著名思想家 , 教育家,翻译家严复作词,严复博学多才 , 还是倡导西学的代表人物,由他写出的《巩金瓯》确实很有水准,《巩金瓯》的歌词如下:
巩金瓯[ōu],承天帱[dào],民物欣凫 [fú]藻 ,  喜同袍,清时幸遭 。真熙皞 [hào],帝国苍穹保 , 天高高 , 海滔滔 。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巩固金瓯国土,承接天之恩佑 。民众万物如野鸭嬉于水藻般欣悦 。喜见同袍 , 有幸遇着太平时世,真是和乐自得 。帝国蒙上苍保佑 。青天高高在上,大海翻腾不息 。
虽然歌词读起来有点佶屈聱牙,但看完翻译后,大家还是能理解《巩金瓯》想要表达的意思的 。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金瓯”两个字 , “金瓯”出自《南史·朱异传》,原句是
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
所以自此以后,“金瓯”就被人们用来比喻江山的完整,当然了现在应该说是领土完整 。像咸鱼曾看过的一本书,叫《金瓯缺》,这个书名就是取自这里,《金瓯缺》讲述的是北宋末到南宋初这段历史,用“金瓯缺”三个字来形容那段历史再适合不过了 。
那么解释完“金瓯”两个字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巩金瓯》,然后对比当时晚清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就不难理解,当时清政府把这首歌定为国歌时所寄托的美好希望 。
可是希望虽然美好,但现实还是很残酷的,晚清统治者们总希望江山能一直稳定,但他们却从没有反思过如何“巩金瓯” 。维护江山稳定,避免国土沦丧仅仅是想想就能实现的吗?
实际上 , 《巩金瓯》被定为国歌后仅六日 , 武昌起义便爆发了,而武昌起义也只是一个开端,由武昌起义引发的辛亥革命迅速烧遍大江南北,一年后,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灭亡,这首《巩金瓯》不仅没能帮助满清统治者们“巩金瓯”,还预示了大清的灭亡,现在想来也着实讽刺 。
不过,《巩金瓯》本身的词曲创作还是非常大气的,尤其是严复写的词,非常的气势恢弘,若单以歌曲本身而论,《巩金瓯》还是值得大家去了解一下的 。
《康熙十架歌》原唱是姜涵 。
《康熙十架颂》是康熙皇帝为了纪念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 , 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后经谱曲编曲,由福音民歌手姜涵演唱 。
歌曲歌词:功成十架血成溪,千丈恩流分自西 。身列四衙半夜路 , 徒方三背两番鸡 。五百鞭挞寸肤裂,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恸八垓惊九品 , 七言一毕万灵啼 。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 , 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年号康熙 。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 。
康熙皇帝生平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 。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开始真正亲政 。
九年,肃正朝纲,恢复内阁制度,颁布《圣谕十六条》 。成年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澎湖海战 , 统一台湾;挫败沙俄侵略军,签订《尼布楚条约》,确保中国对黑龙江流域的主权 。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 。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康熙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