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农村地里不种庄稼,反而栽起了树,怎么回事?

【有些农村地里不种庄稼,反而栽起了树,怎么回事?】
这个我们村这里比较早 , 比退耕还林政策时还早,因为情况有些特殊 , 我村口粮田比较少,每人仅0,3亩,实际无任怎么栽种水稻,粮食还是不够吃的,于是分田入户后 , 大家就开垦许多荒地,有在河滩,有在山沿地,能种植水稻的种水稻,能种旱作物的种各式作为补充,粮食开放后,是可以用钱买到的 , 就解决粮食问题,而这些后开垦荒地 , 因东一点,西一块的原来种黄豆,玉米 , 红薯的地,也因产量不行 , 外面的平原地这些会运送来卖,
价格低得连我们自己种植的人工费 , 化肥钱都不到,那时许多人就将这些地种起了古老棕树,和桐籽树,几年后发现这些棕皮,桐子油比种植黄豆 , 玉米都划算多了,只要种植下去,人几乎不用管理,每年抽空去收获即可,省下时间可以去外面打工赚钱了 。水稻那点田家庭妇女和老人都能弄下来了 。所以我们这出去打工的较早 , 反而占得了打工中先机,第一批得利者,在外面先学习到各种技术 , 成为工头,师付,老板的多 。
到了九十年代 , 国家来了退耕还林政策,我们村的那些原来旱地种植了树的被划归了进去,并成为典型,自己收入可保险,国家还发给一定补贴,虽然没领多少,也没多少年 。就激起了附近村的效仿,当然他们田地多,将一部分沿山,难种,野生动物糟蹋的山田地,有些种上茶叶,有些种了毛竹 , 也有些种植了杉树,果树等,一面种田,一面经营着这些 。渐渐地种植水稻根本无法维持着家庭开支,才想出去打工,多数就依然常年出去打工,因为己失去了挤占先头农民工优势,水田是还种着 , 用着于在村的口粮,而需支出的开支 , 反而是靠着打工工资和那些栽种了茶叶,毛竹 , 药材树等卖钱了 , 水稻田种植可有可无 , 不少既不敢将基本农田种植上树等经济作物,又怕麻烦根本无钱赚的水稻,也有些全家出外打工去了,田给别人种了,没人种的也抛荒了 。
种植树木当然是好也有不用管理的收益,并不是什么地都可直接种的 , 要按政策走向去批准申请,也不是所有种植下去的收益就高,有些也是随时代转变,有些会失去产出价值的 , 象我原种下的棕树,桐子树,它们的付产品失去了商品价值,但种下去了有些是要审批才能砍伐的,不然又违法了 。象杉木什么得二十年后才能审批砍伐的,对于急着要收益的就不合算了,可以种植些每年有些收获的药材果实树,茶叶,每年可砍伐的毛竹,这些短快获效益是可以的,空余时间就出外打工赚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