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一门值得终生学习的学问,其一,在于其趣味性,其二,在于其哲理性 。其三,则在于其综合性 。学习法律,刚开始,看了很多案例,觉得很有趣 , 但学到最后,却发现 , 所有的案例都在反应一定的理念 。所有的案例,都是知识和法学理论的结合 。于是,又重新看法学体系结构,重新看外文原著,经历了循环后 , 才进一步感触法律的魅力所在 。法学体系、法理学的内容不是枯燥的,而是在灵感中生存 。外文法律原著不是枯燥的,对于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中国法律,对于我们在合同中进一步完善条款,都有着莫大的作用 。法律也是综合的,尤其当法律结合经济知识应用的时候,可以出现巨大的经济效益,比如,和财务税务知识相结合,可以发挥和财务一样的降低成本作用,并且比财务本身的能力可能还要广阔,这无疑将拓展法律的应用空间 。如果你相信智慧 , 相信知识,那你可以相信法律的无穷能量! 顺便说明:笔者赞同系统性的知识和代表性案例的结合分析,本网站上仅是选取部分代表性知识或案例,进行简要分析,笔者不赞同采用他人观点,而更加注重自己的思考,这是和律师的自主办案相一致的 。即便合作办案 , 律师也一定要具有独立思考意识 。
《合同法》中不安抗辩权制度的优点和不足
〈摘要〉 我国的《合同法》将大陆法系不安抗辩权制度和英美法系预期违约制度有机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不安抗辩权制度,体现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融合的时代潮流 , 代表着世界民商法发展的趋势 。本文对《合同法》中有关不安抗辩权的规定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优点和不足 。
〈关键词〉《合同法》 不安抗辩权 优点 不足
不安抗辩权是指双务合同成立后 , 应当先履行一方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将不能履行或者有不能履行合同义务的可能时 , 在对方没有履行或者提供担保之前,所拥有的拒绝先履行合同义务的权利 。
不安抗辩权源于德国法,又称拒绝权,不安抗辩权制度是大陆法系的一项传统制度,它与英美法系的预期违约制度一起,对双务合同中的先履行一方提供了法律保护 。我国新修订的《合同法》在承继大陆法系不安抗辩权制度的同时,吸收和借鉴了英美法系的预期违约制度,并结合我国国情,对传统不安抗辩权制度的不足加以改进,在适用范围、适用条件、救济方法、对行使权利的限制和对滥用不安抗辩权的补救措施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不安抗辩权制度体系 。它体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防止合同欺诈、保障交易安全、实现有序竞争的立法意图,也体现了我国合同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合同制度及国际商务合同贸易规则的接轨 。
《合同法》对不安抗辩权制度的规定
我国的《合同法》对不安抗辩权制度做出了如下规定:
“第六十八条 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二)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三)丧失商业信誉;
(四)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 。
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的 , 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
第六十九条 当事人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中止履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 。对方提供适当担保时,应当恢复履行 。中止履行后 , 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
《合同法》中不安抗辩权制度的优点
与传统大陆法系国家有关不安抗辩权的法律规定相比,我国的《合同法》有以下几个优点 。
一、对行使条件作了更充分详细的规定 。
按照传统理论 , 不安抗辩权的应用应具备如下条件:(1)须因双务合同互负给付义务;(2)须合同双方特别约定一方应先履行义务;(3)须在双务合同成立后对方发生财产状况恶化;(4)须对方财产显著减少 , 可能难以履行 。然而财产的减少并不是相对人不能履行或不愿履行的唯一原因和表现,商业信誉的丧失,技术机密的泄露以及其它诸多原因都可能造成相对人履约能力的丧失 。因此传统大陆法中对不安抗辩权的行使条件仅限于“财产显著减少 , 有难以履行的可能”的规定就显得过于僵化,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合同法》突破了这个限制,把商业信誉的丧失作为判断相对人失去履约能力的标准之一,体现了诚实信用的立法原则 。同时 , 《合同法》还通过第六十八条第四款的概括性的规定,把一切有害于合同履行的行为都包括到相对人丧失履约能力的判定标准当中,大大拓宽了不安抗辩权的使用范围,给合同的先履行方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保护 。
二、既反映了先履行方的履行权益 , 又充分照顾到后履行一方当事人的期限利益 。
从《合同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合同先履行方并没有获得要求对方提供担保或者要求对方提前履约的权利 , 在中止履约并尽了通知义务后,先履行方只能处于等待的状态之中,而无权要求对方提供担保或提前履约 。这一规定充分考虑了后履行方的期限利益 。因为后履行方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其履约能力降低、难以履行的状态可能只是暂时的,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还可能恢复履行能力 。如果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就要求后履行方提供担保或提前履行 , 会对后履行方造成额外的负担,进一步降低其履约能力,这是明显不公平的 。法律不能为了避免一种不公平的后果而造成另一种不公平,因此不给予先履行方要求后履行方提供担保和提前履约的权利体现了对后履行方的保护 。同时,《合同法》对后履行方提供担保的行为并未作任何的限制,后履行方为了避免对方中止履行后可能造成的损失,也可以自愿提供担保 。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合同法》的先进性 。
三、进一步完善了先履行方在行使不安抗辩权之后的救济方式 。
不安抗辩权规定先履行方在有充分证据证明后履行方丧失或可能丧失履约能力时可以中止对合同的履行,一旦对方提供了充分的担保 , 则应继续履行义务 。但如果后履行方不提供担保,那么先履行方在行使不安抗辩权之后 , 是否可以接着解除合同呢?许多国家的法律对此的规定十分模糊 。这种救济方式的不明确导致了先履约方当事人的利益得不到充分的保护 。我国的《合同法》明确规定:后履约方“在合理期限内未能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 , 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并进而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对先履行方提供了明确的救济 。
《合同法》中不安抗辩权制度的不足
一、由英美法系预期违约制度引入的有关规定与不安抗辩权制度间存在矛盾 。
《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 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这条规定是由英美法系的预期违约制度引入的,它给与了当事人解除合同的权利 。法律并没有限制这种权利适用于何种场合 , 因此可以认为这条规定对同时履行和先后履行两种场合都是适用的 。一方当事人明确表示不履行债务时,另一方当事人适用第九十四条规定 , 直接享有解除权,这与英美法系对明示预期违约的处理是相同的 。但当一方当事人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时,既可以解释为一方当事人以自己的行为表明其不履行主要债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直接解除合同,这是英美法系对默示预期违约的处理方法;又可解释为第六十八条第四款“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这时另一方当事人只享有不安抗辩权 , 可以中止合同的履行 , 等待相对人提供履约保证 , 但无权直接解除合同,这是大陆法系对默示预期违约的处理方法 。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出现在了同一部法律里,造成了法律适用上的矛盾 。如果赋予先履行人选择适用第九十四条的权利,则极有可能造成先履行一方滥用合同解除权的局面 , 使得第六十八条所设置的一系列旨在保护后履行方合法权益的措施形同虚设,从而损害了后履行方的期限利益 。这个问题是我国新《合同法》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相关制度的融合还不够彻底造成的,需要通过司法解释加以解决 。
二、举证责任过重 。
与英美法系的默示预期违约制度和大陆法系的不安抗辩权制度允许有较低限度的主观判断不同,我国合同法对举证责任的要求相当严格 。《合同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行使不安抗辩权的一方应当负举证责任,这是各国法律所认同的,但即使在市场规则比较完善的国家,要取得“确切证据”也决非易事 , 更何况目前我国的法制环境还不完善,要掌握“确切证据”相当地困难,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因此不允许当事人有较低限度的主观判断,虽然可以避免当事人不当行使或滥用不安抗辩权,但却大大增加了当事人使用不安抗辩权的成本,有违设立不安抗辩权的初衷 。因此可以在要求先履行方负举证责任的同时 , 要求后履行方负一定的反证责任 , 以减少不安抗辩权的使用成本 。
三、“适当担保”含义不清 。
《合同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当后履行一方提供了“适当担保”后,先履行一方应恢复合同的履行 。但对于“适当担保”的“适当”程度 , 法律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 这就给先履行一方留下了可乘之机 。先履行一方可以以担保不适当为名拒绝履行其本不愿履行的合同,从而造成后履行一方的损失 。因此应当对“适当担保”做出明确的司法解释,使法律更清晰 。
【急需;学习劳动合同法的心得体会】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 , 我国的《合同法》将大陆法系不安抗辩权制度和英美法系预期违约制度有机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不安抗辩权制度,体现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融合的时代潮流,代表着世界民商法发展的趋势 。但是由于经验不足 , 《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辩权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司法解释和庭审实践共同加以解决 。
- 公司劳动合同标准范本
- 劳动仲裁开庭公司没有劳动合同原件可以承认三性吗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章
- 怎么区分劳动合同和劳务合同
- 试用期需不需要签订劳动合同
- 签订劳动合同的条件
- 怎么学习单片机外围器件
- 签劳动合同有什么好处
- 劳动法中关于劳动合同、劳动关系等具体内容的规定是哪些
- 金华劳动仲裁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