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古诗翻译

潼关清谭嗣同题解《潼关》是谭嗣同14岁时写的一首诗,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译文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 , 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大概从古到今 , 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感情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以及对万马齐喑、风雨如磐的社会现实的隐隐忧虑 。
【《潼关》古诗翻译】
《潼关》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 。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 。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这种同情与关怀的出发点是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在传统的五七言诗歌中本为常见 , 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少有 。
全曲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以及对万马齐喑、风雨如磐的社会现实的隐隐忧虑 。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
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就是安史之乱,而这一战乱的关键就是长安的门户--潼关,守关将军哥舒翰是个无能之辈 , 轻易就丢失了潼关 , 安史之乱大幕就此拉开 。诗人杜甫写这两句既是表达对哥舒翰丢失潼关的愤怒 , 也是勉励其他守关诸将,千万要负起责任 , 不要像哥舒翰那样丢失关城 。
《潼关》的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丛聚在这座城池上,秋风吹散了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秦岭山脉进潼关后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
《潼关》的赏析
 首句“终古高云簇此城 , 秋风吹散马蹄声”描绘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马蹄声能催动豪情 , 营造出一种浩荡的豪情 。三四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抒发了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 。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 。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 。
《潼关》
 谭嗣同 〔清代〕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