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押韵怎么押?

把同韵的字有规律地配置在诗词等韵文的句尾 。
古体诗押韵:古体诗押韵较宽 。可转韵,或邻韵通押;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 。仄声韵中,要区别上、去、入声,不同声调一般不相押,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 。古体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这是一种半自由体的诗 。现在把古体诗的韵、平仄、对仗等,并在一起叙述 。
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把同韵的字有规律地配置在诗词等韵文的句尾 。各句押韵的字叫做韵脚或韵字 。押韵是诗词等韵文的语言特点之一 。
例如:《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第一二四句押韵 。又如:《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其主要作用是使声音和谐优美 , 吟诵顺口悦耳, 便于记忆流传 。“韵”和“韵母”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所谓同韵,指韵腹相同或相近的韵母,如有韵尾则韵尾相同 , 韵头可以不同 。为了便于押韵,人们把同韵的、可以相押韵的字归纳为若干韵部,根据现代北京语音的音系归纳的韵部,最常见的有十八韵和十三辙 。
押韵最广泛应于文学作品中,诗歌尤甚,使行文变得赋有节奏和音乐之美,现代韵脚诗便将押韵这一特征发挥的淋漓尽致 。韵脚诗隶属于文学体裁的一种,顾名思义,泛指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 。这里的韵脚诗指现代韵脚诗,属于一种新型诗体,类似流行于网络的方道文山流素颜韵脚诗 。出道于2000年之后 。
韵脚诗属于驾驭在现代诗歌之上的新诗体,在集现代诗歌的成就与一身的基础上又新添了一项步骤,那就是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 , 使中国现代诗歌在追求自由和豪放的同时,又继承古体诗歌韵律流传千年的宝贵血脉,终究以一种新的生命特征重新换发光彩,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而有力的根基,它将为中国现代诗歌步入辉煌历史篇章打开新的一页 。
古诗是怎么压韵的中国古诗词又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牌、散曲等等 。押韵这个大的概念针对每一种小的分类又有区别 。包括使用的韵书也有不同 。
押韵格式
从押韵本身的格式来看,分为隔句韵和排韵两种 。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隔句韵就是我们最常见的偶数句押韵 。如:
山烟袅袅起,渐渐满苍穹 。
星汉依稀见,长思林下风 。
这里的单数句是不押韵的 , 双数句押韵,这就是隔句韵 。而句句押韵的,就是排韵,如杜甫的《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
……
由于诗脱离音乐逐渐独立成为吟诵体,没有音乐的附加调节音调作用,朗诵的时候需要断句,所以后来的诗逐渐不再使用排韵 。我们读到诗的时候,如果不押韵,就证明这一句话没说完,下面还有半句呢 。然后到下一句双数押韵,就意味着一句话或者一首诗的完结 。
因为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系统的,所以押韵与否其实是古人在朗读断句时的一个重要依据 。
发展到后来的近体格律诗,就规定了只有两种押韵格式 。一种是平(仄)起不入韵格式,那就是通篇都使用隔句韵 。上面那首五绝就是这种格式 。另一种就是平(仄)起入韵格式,即首联采用排韵格式,后面所有的诗联都采用隔句韵格式 。说简单点,就是除了第一句 , 其他单数句都不押韵 。如李峤的《中秋月》: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后来的诗基本上就只有这两种押韵格式,区别仅仅在于第一句是否押韵,排韵的格式就被舍弃不用了 。也不仅仅是诗 , 词牌,散曲等等只要是用来朗诵的韵文都不再使用排韵 。
那么还有没有现代排韵作品呢?是有的,在现代歌词中有时候存在 。这是因为音乐的附着会让汉字脱离本身的音调,并且可长可短,节奏感也附着于乐曲,汉字本身的内部音乐性被忽略,这个时候即使出现排韵这种押韵方式也没什么打紧 。所以歌词中偶尔会出现这种格式,但也是极少数 。毕竟很多作词者在写歌词的时候还是要念得顺口的 。
押韵的规则根据诗的不同形式有不同 。
我们这里大体讲一下近体诗、古体诗、词牌 。
近体诗的押韵
近体诗就是遵守平仄格律的古诗 。押韵相对应就有自己的规则,因为近体诗最主要的类目是律绝(四句),律诗(八句) 。在隔句韵的前提下,一首绝句顶多就是三个韵脚字(第三句不押韵),一首律诗顶多就是五个韵脚字(除第一句外单数句不押) , 这样基本上不会出现韵字不够用的情况 。所以格律诗是不允许邻韵通押的 。
不允许邻韵通押
什么是邻韵通押?就是我们今天可能听起来有些字的韵母发音感觉差不多,念起来好像还行,但实际上这两个字可能分属不同的韵部 。
比如“心”、“真”这两个字吧,如果用他们作为韵脚字来写首诗,按照今天的普通话念起来可能是押韵的,但是“心”属于平水韵“十二侵”部,“真”属于平水韵“十一真”部 。这就是两个邻韵字,他们的韵部相邻,发音相近 。但如果使用平水韵写近体格律诗,这样就出律了 。这是不允许的 。
不过我们如果使用新韵,这两个字就合并到了“九文”部,这就不属于邻韵字 , 而属于一个韵部 。所以如果我们使用平水韵写格律诗,这两个字不能押韵,但是使用新韵写格律诗 , 这两个字又可以押韵了 。
只能使用平声字押韵
这是近体格律诗的特殊规则,与语法、音律无关 。大概是唐朝诗人在创造近体诗格式的时候觉得平声有利于吟哦,摇头晃脑的那种状态,表达一种舒缓、旷达的意境,所以作出了这个规定 。
这是个规定 。已经存在而且会继续存在,并不代表仄声韵的诗就不好 , 但是仄声韵的诗就不是近体诗 。我们要参加这个游戏,就要遵守这个规则 。我们的感情也并非只能用近体诗来表达 , 像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这就是一首仄韵诗,这就不是近体诗,但翻遍近体诗,除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没有其他作品能和《江雪》匹敌 。
不能转韵
绝句总共四句,不存在这个问题 。问题是近体诗中的律诗和排律 。律诗有四联八句 , 你不能前两联一个韵,后两联又换一个韵 。排律是超长的律诗,那怕是上百句,也只能在一个韵部中选字使用 。否则的话就出律,不再归于近体格律诗范畴 。
出律的作品基本上就是古体诗了 。
古代有四声:平,上,去,入
平分阴平和阳平,阴平就是一声 , 阳平就是二声 。“上”是三声,“去”是四声,入现在已经没有了称为“入入四声”,但还是有这种读法,例如“渚清沙白鸟飞还(huai)”的“还”还有“青山郭外斜(xia)”的“斜”就是入声字 。平就是“阴平”和“阳平”,仄就是“上”“去”“入”
古体诗
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 , 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 , 五言是五个字一句 , 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 , 一般也算七古 。
古体诗的平仄并没有任何规定 。汉魏六朝诗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 。唐以后古体诗受到律诗的影响,平仄上也有了一些讲究 。根据这一点,古体诗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的古风 , 一种是入律的古风 。
纯粹的古风的平仄基本上是自由的 。不过,唐以后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时候,有意避免律句 , 於是无形中造成一种风气,要让古体诗尽可能和律诗的形式区别并来 。这样就使古体诗的句子有了某些特点 。
前面说过,三平调是古风专用的形式 , 这成为古风的特点之一 。最后三字除了这种三平调以外,其次就是收尾於平仄平;还有比较少见的两种,收尾於仄仄仄或仄平仄 。这就是说,平脚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平声为原则;仄脚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原则 。从全句的平仄看,多数句子的节奏不是平仄交替,而是叠平叠仄 , 这就是说,五古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七古还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的 。例如杜甫《岁晏行》:
岁云暮矣多北风 , 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苦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 , 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全诗十八句中,有十五句符合上面所谈的四种三字尾的要求;特别是十个平脚的句子中有七个是三平调,尤其值得注意 。符合叠平叠仄要求的有九句 。剩下来只有两个律句("今年米贱大伤"和"万国城头吹尽角") 。由此可见纯粹的古风的平仄与律诗的平仄有很大的不同 。
【古诗中的押韵怎么押?】
入律的古风,和纯粹的古风恰恰相反 , 诗人们尽可能用律句 。入律古风之所以和律诗不同,主要在於:(1)句数不定;(2)平韵和仄韵交替;(3)常常是四句一换韵 。这种情况 , 一般只存在於七言古风中 。例如王勃《滕马阁》,句子的平仄基本上都合律,简直是两首律绝连在一起 , 不过其中一首是仄韵绝句罢了 。这种仄韵和平韵交替,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成为入律古风的典型 。白居易的《长恨歌》基本上就是这种形式,还有他的《琵琶行》和元稹和《连昌宫词》等,都采用这种形式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元和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