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
1、产业兴旺
①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通常发展现代农业是产业兴旺最重要的内容,重点在于通过产品、技术、制度、组织和管理的创新,提高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制度化和组织化水平,从而推动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 。
②一方面以新型专业农民、适度规模经营、经营外包服务和绿色农业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另一方面需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的一体化以及发展,促进农民产业链的延伸,创造更多的就业、收入的机会 。
2、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是提高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其内容包括了建立干净整洁的村庄,村里的水、电、路和其他基础设施是完美的,保护自然,适应自然 , 倡导保护乡村气息 , 保护乡村景观和乡村生态系统,管理乡村环境污染 ,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使乡村生活环境有绿色,全面建设美丽乡村 。
3、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乡风文明建设包括了促进乡村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改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乡村良好习俗,努力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并充分借鉴国内外乡村文明的优秀成果,使得乡风文明与时俱进 。
4、治理有效
①治理有效是乡村善治的核心,一般治理的效果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越好,因此,需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同时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平安乡村 。
②进一步加强党群和干部群众关系,有效的协调农民和集体利益、短期利益以及长远利益,确保乡村充满活力且和谐有序 。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5、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通常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需用农民的富裕程度来评价,因此必须努力保持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同时继续降低乡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的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使广大农民和全国群众能够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稳步迈向共同富裕的目标 。
乡村振兴的意义
1、乡村振兴可以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城乡融合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中国***的执政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2、乡村振兴可以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处理农工关系和城乡关系,解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
3、乡村振兴关系到了农业农村现代的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 , 以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
产业谋划要对路 , 不搞强迫命令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 缺乏产业的乡村振兴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要根据不同村庄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按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工则工、宜文则文”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发掘农村新功能新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新载体新模式 , 规划发展一批符合地方特色、发展潜力较好、竞争优势明显、带动作用较强的农业产业 。在产业谋划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不搞强迫命令、不搞生搬硬套,确保产业规划符合本地实际、符合农民意愿 。
基础设施要便民 , 不搞表面文章
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大 。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要坚持把满足群众需要、方便群众使用作为第一标尺,在充分梳理村庄布局特点、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等要素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实施一批打基础、管长远、方便群众、影响全局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确保农村生活空间尺度适宜、布局协调、功能齐全 。切忌好大喜功、华而不实、搞表面文章,坚决不搞盲目建设,坚决不上“高大上、假大空”、劳民伤财、引发民怨的基础设施项目 。
公共服务要配套,不搞各自为政
着力破除城乡公共服务二元结构是满足农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 。要以“让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目标,着力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统筹布局农村教育、科技、医疗、文化、体育等各类公共服务配套,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 。要着力改变部门之间各自为政、职责不清、管理混乱、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的状况,彻底消除农村碎片化、低效率的公共服务供给 。
生态保护要强化,不搞污染破坏
生态资源是农村最有价值、最具吸引力的资源;绿水青山是农村必须永久保留的底色 。要落实生态保护优先的要求,以林地、基本农田、水资源、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及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点资源保护区等建设要求为依据 , 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村庄开发边界,统筹考虑生态修复方案及污染防治措施,保护好农村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优美环境 。要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避免农村生态资源遭到污染破坏 。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村庄建设规划的重点,着力解决垃圾乱堆乱放、污水横流、建房无序等关系农村民生的问题,让绿色成为农村最靓丽的底色 。
历史文化要珍惜 , 不搞大拆大建
村庄历史文化凝结着历史的记忆 , 是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要高度重视村庄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对拥有文物古迹、古树古庙、传统建筑等文化遗产的村庄 , 要科学制定历史文化保护开发规划,保持村庄的历史文化完整性、独特性和延续性 。要坚决摒弃大拆大建、统拆统建等“一刀切”的村庄建设模式 , 倡导运用“微改造”等方式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庄建筑、遗迹进行开发利用,厚植乡土文化,留住美丽乡愁,保留乡村风貌 。当前,要进一步摸清全市农村历史文化资源底数和现状,大力挖掘“安宁记忆”和“文化基因”,丰富农村历史文化内涵 。要坚持既塑形、又铸魂,把历史文化保护开发与乡村文化振兴结合起来,努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 。
农村建筑要讲究,不搞一律刷白
优秀的农村建筑设计不仅能充分展现本村特色传统文化,还能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要结合农村实际,充分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建筑风貌元素 , 使农村建筑既有明显地域特征、文化特色和个性元素,又满足群众的建房期盼、生活习惯和居住功能 。要改变一些地方“一律刷白”的简单做法,着重加强农村风貌整体管控,严格控制农村建筑的风格、颜色、立面及退让距离,精细选择农村建筑材料,严格农村建筑标准和质量 , 做到依山就势、疏密有度、错落有致、精致精美、人见人爱,避免片面追求城市化导致的“不土不洋”“千村一面” 。要结合当前机构改革,探索推进农村规划建设体制创新,对城乡规划、住建管理部门的职能、机构、人员进行重新优化整合,强化对乡村规划建设的管理、指导和服务,着力改变过去“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模式 。
功能布局要合理,不搞重复建设
合理确定村庄功能布局是促进农村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所在 。要在充分考虑村庄自然条件、人口规模、增长速度的情况下,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利用、适度超前”的原则实施规划建设 , 推动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村庄建设格局 。要综合考虑群众意愿、发展需要、投入水平和资源约束等因素,根据功能需求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不搞一哄而上、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避免推倒重来、浪费资源 。要根据区域总体布局和各片区发展实际,科学划定村庄类型 , 因地制宜推进村庄建设规划编制,避免“一刀切”和“齐步走”,不得强行撤并村庄 。
土地利用要精准,不搞闲置浪费
土地是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核心资源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 要落实“多规合一”的要求 , 在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用地规模和方式 , 同时与安宁市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进行精准衔接,形成紧密联系、定位清晰、科学严谨、统一衔接的乡村规划体系 。要坚持拓增量和盘存量相结合 , 通过精准调规科学适度增加涉农建设用地,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地类认定等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有效保障乡村振兴建设用地 。要精准利用好项目规划范围内的耕地、林地、基本农田、建设用地等各类型土地,避免闲置浪费,确保物尽其用 。
在规划成果形式上,乡村规划还应区别于城市规划的一般做法,要做到因地制宜、简明易懂、易于操作,避免制作长篇累赘、晦涩难懂的文本和图纸,确保制定的规划村民易懂、村委能用、街道好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