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饮食

【彝族的饮食】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 。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 。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 。彝族喜食酸、辣 , 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
彝族是西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 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几个省 。云南彝族占2/3,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极为丰富,以农业为基础的彝族多种植玉米、土豆、大麦、小麦和荞麦 。蔬菜也较为丰富 。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彝族喜欢养羊,尤以小凉山的彝族养羊最多 。
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时有一些特殊的习俗:羊肝、羊肚先用来祭祀祖灵,然后烧食,也有的生食;羊脑给老人吃;处于生育期的妇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萝卜丝拌后腌做咸菜,放在饭上蒸熟吃,味道特别鲜美 。
彝族吃鸡也有一些讲究 。一般吃清炖 , 用陶锅煮,不用刀切 。煮熟后用手将鸡撕成条块,蘸辣椒、花椒汁食 。鸡头由老人吃,并要看卦(鸡脑的形状) 。
彝族喜欢喝酒,酒分甜、辣两种 , 过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酿造 。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制 。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敬意”的传统 。
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椎牛打羊,宰猪宰鸡 , 而平时一般很少动牲,除非款待客人 。彝族有杀年猪的食俗,一半留给自己吃 , 另一半送给岳父岳母 。年猪多用来腌制,挂起来 , 阴干后成为腊肉或火腿 。过年节时还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坛坛酒、泡水酒、酒茶 。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家家户户宰羊杀鸡,煮新荞麦饭 。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祈求庄稼好,无灾无病 。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散虫蛇和害虫 。广西彝族在九月初一过打粑节时有“尝新”习俗,即吃新稻谷 。这些都是节日喜庆的食俗 。
彝族有一套社交礼仪食俗 。彝家好客,凡家中来客皆先要以酒相待 。宴客规格或大或小 , 以椎牛为大礼,打羊、杀猪、宰鸡渐次之 。打牲时 , 要将牲口牵至客前以示尊敬 。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 , 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称打牲 , 其手法极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剥 。
宴客时的座次顺序有一定的惯制 , 一般围锅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让坐于锅庄之上首 , 彝称“呷尔果”处;评价陪坐于锅庄之右首,彝称“尼木”处;帮忙者、妇女和亲友则坐于锅庄下首 , 彝称“呷基果”处 。客人多时,顺延至右侧 。
行酒的次序依据彝谚“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 。先上座而后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端酒给贵宾后 , 要先老年人或长辈,次给年轻人 , 人人有份 。
在农村无论婚丧嫁娶,都有“早六晚八”的习俗 。即早上六碗莱,如水豆腐、红烧猪肉、回锅肉、白菜粉条、猪血和花生米 。晚上八碗莱,如黄条、红烧肉、 , 绉沙(炒肉皮)、千张肉、凉白肉、烩腊肠、花生等,经济宽裕的还要炖上一碗鸡 。彝族擅长烤、炸、煮、拌等烹调技法 , 口味嗜咸、香、辣、麻,尤以制作乳饼而闻名 。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 , 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 。
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 。手沙江、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为疙瘩饭 。午餐以粑粑作为主食 , 备有酒菜 。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 。据说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并可以久存不变质 。贵州女宁荞酥已成为当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 。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 。主要是做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 。
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 , 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 。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 , 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另一种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 。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统佳肴,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