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巜菊花》赞扬了菊花什马样的品质

以下资料均来自中华诗词网校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作品赏析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简析:
最后两句说明他偏爱菊花的原因,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句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菊 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明刊本《唐诗画谱》
【古诗巜菊花》赞扬了菊花什马样的品质】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历史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 。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 。这天 , 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 , 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船开走了 , 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 。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 。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 , 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