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把握诗词的韵味

诗词的韵味是诗词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可谓之诗词的神韵 。诗词因为有了“神韵”的独特之美,它才有了一般散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所没有的特殊意境,那就是用最为精炼的语言,来呈现无限广阔的思想内涵和情感空间 。那么,在诗词创作中,通过“一听二看三联想”努力把握韵味,就是提升诗词创作的关键点 。
一 、对诗词韵味的一般认识
对于“韵味”一词的书面解释,大致可以理解为“含蓄的意味”、“风趣的意境”等 。“韵”是可以凭借感官来感受的,是与视觉和听觉相关的字面音韵的美 。引申到诗词中的韵应该是通过文字词汇的韵律,让读者在倾听的过程中内心里自然感觉到的一种或朗朗上口,或悠扬悦耳,或温润婉约,或豪放大气,或铿锵有力的各种直接感受 。而“味”则是借助于“韵”这一媒介,透过声音韵律在读者内心深处感受到的一种让人有所触动,既“听韵生情”又令读者回味无穷的深刻含义 。由此首先学会“听”韵味 。
二、诗词音韵承载韵味的内涵
诗词作为文学体裁中最为精炼的文体之一,作者在创作中必须做到“惜字如金” 。那么在稀少的文字词汇运用中,如何让诗词作品更加引人入胜?注重诗词的韵味是非常必要的 。
艾青1979年访问民主德国(东德)期间,看到了“柏林墙” 。他即兴创作了《墙》这一首诗,对当时的“柏林墙”以抒情的手法进行了深刻的定义和解读 , 并当场朗诵 。在《墙》这首抒情诗中,寓哲理与形象之中 , 首先把“柏林墙”比作一把刀,把柏林城“切成了两片”,把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心剁成了两截 。诗人将浓浓的国际主义、民族主义情怀 , 附着于三米高的大墙,认为它“再高”、“再厚”“再长”也阻隔不住“天上的云彩、风、雨和阳光” , 阻挡不住“飞鸟的翅膀和夜莺的歌唱”,更割不断“比风更自由的思想、比土地更深厚的意志、比时间更漫长的愿望” 。典型的意象与深刻的哲理通过沉重的疑问和激昂的排比句融为一炉 , 使诗歌的意蕴深厚凝重 。诗作者坚信,这道“墙”终究会倒塌,德意志人民终究会实现民族的团圆 。在这首诗诞生十年以后,诗人的预言实现了,墙不仅挡不住“云彩、风、雨和阳光”、挡不住“飞鸟的翅膀和夜莺的歌唱”、挡不住“流动的水和空气” , 更挡不住“千百万人的比风更自由的思想,比土地更深厚的意志,比时间更漫长的愿望” , “柏林墙”终于被拆除了 。这首诗以“ang”这样具有激昂色彩的韵母为韵脚 , 读起来感觉有顿有挫,如波涛滚滚 , 激昂奔放 。凡是包含有元音字母“a”的发音都是响亮震荡的,都是容易引起人们注意并便于人们记忆的 。作者借助于“ang”这一“韵”的媒介 , 把“不可阻挡”这一浓郁的“味”展现得清晰可见 , 加上作者慷慨愤然的情怀,诗歌的韵律就显得更加气势恢宏 。
三、巧用文字的外形布局提升韵味
除了“听”韵味以外,还要善于“看”韵味 。笔者认为,汉字独特美感的事实存在,也是运用汉语言创作诗词必须注意的要素 。如果把诗词比喻成为文字组合的产成品,那么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就是一首诗词的零部件 。汉字属于象形文字,它的造型美已经存在于人类社会几千年了,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古老且使用人数最多的象形文字 。人们进行诗词创作除了有思想情感的迸发以外,还必须具备对汉语言文字的透彻掌握和娴熟运用 。因为在诗词创作中,文字的布局的变换也可以促成某种“韵味”的产生的变化 。五、七言律、绝正文各自的均齐划一 。《十六字令》 , 每句一、七、三、五字分行排列,则显得参差错落 。
字数的多少和文字的排列讲究对韵味的影响同样也体现在新体诗歌中 。笔者在2016年八一建军节期间创作的诗歌《我是战士最荣光》发表后,就有读者评价说“文字的安排错落有致,如翻滚起伏的浪花,起始时字数适中,高潮部分字数增多 , 结尾部分字数骤减 。给人一种波澜起伏的视觉美感 。”全诗共计32行,整首诗歌每一句都是用“我”字起笔 。三十二个“我”字就是一种“整齐”的布阵标志,而内容的变换无不以“我”的内心独白所表现,有自信,有坦然,有客观理性的表述,也有主观自豪的成就感 。最终以“我是战士,我曾经为祖国站岗;我是战士,我最荣光”收笔,紧扣主题 。这就是通过文字外观布局给人以视觉上美感或韵味 。
四、生活实践是培育诗词韵味的最好土壤
已故著名当代诗人、诗论家吴奔星教授曾说过:“联想和想象是作家、尤其是诗人不可或缺的心理机制 。”那么联想和想象的基础又是什么?是生活实践 。一个作家、诗人,唯有不断地深入生活,勇于实践,方可以找到创作的最佳灵感 。在此基础上,才会拥有“联想和想象”的仰仗 。如果一个作家、诗人目空一切,不曾或者很少深入社会生活,缺乏广泛的阅读学习,没有为广大民众创作的勇气,就没有创作的灵感 。即使是曾经在学堂里为了应付考试换取文凭勉强死记硬背过几段他人作品的章节,也无法做到艺术青春久驻心灵 。
身为当今时代对诗词情有独钟的每一位诗词创作者,无论基础优劣,目标大小,只要勤奋学习,深入生活,勇敢实践,就可以赢得成就 。要善于从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学起 , 从古今中外优秀诗作的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学习掌握诗词创作的一般规则要领 , 在创作实践中总结和发现新的规律,创新创作技巧 , 把握和提炼诗词音韵承载韵味内涵的经验 , 巧用文字数量和外形布局提升韵味,就可以凭借“一听二看三联想”来赢得更大的成就 。
写大海的诗句唯美疏影暗香传神韵
——咏梅花古诗词赏析(中)
王传学
时至宋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令人们十分惊奇的文学现象,即咏梅诗词的蜂起 。宋王朝的建立虽然结束了晚唐五代割据纷争的历史局面 , 但宋代的“兴朝气象”却远远不如汉、唐二朝 。汉、唐开国 , 都扩大了前朝的疆土,而宋朝却连汉、唐旧域也未能保住 。加上北方辽、金先后威胁中原,而赵宋却始终处于无奈境地,丧权辱国的事情不断发生 。所以 , 宋代文人的忧国之心比此前任何一个朝代都普遍,都强烈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百花苑中那别具一格的梅花 , 自然地引起了宋代文人的特别关注 。有的人赞赏梅花那凌雪傲寒、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有的人倾慕梅花那清癯高雅、不卑不亢的高标逸韵;有的人歆羡梅花那不随众俗、独占春先的独特个性;有的人欣赏梅花那与世无争、甘心寂寞的淡趣闲情……总之,生活在忧患中的宋代文人,都在梅花那里找到了“知己”——他们或是受到了精神鼓舞,或是发现了人生榜样 , 或是受到了思想启迪,或是接受了消极影响,不一而足 。咏梅之作至宋以后,借梅传友情抒闺怨之意渐歇 , 而写其意象之美 , 赞其标格之贞的吟咏日盛 。
描写梅花意象之美的代表诗人是林逋,其代表作是《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
林逋字 君复,又称和靖先生,北宋著名隐士 。他长期隐居在盛产梅花的杭州西湖孤山,以植梅养鹤为趣,人称“梅妻鹤子” 。林逋擅作咏梅诗,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被后人公认为咏梅的千古绝唱 。
此诗赞颂了冲寒盛放的冬梅暗香疏影的幽雅韵致,高标独绝的秀朗风情和清丽身姿, 也借咏梅来表白自己超尘绝俗的高尚情操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作品一开头即点明诗题,描述了寒冬腊月独自绽放的梅花,完全占据了小园的美好风光,它那纯洁的花朵给人以鲜亮温和之感 , 梅花释放香气,也显现了纯洁的品格 。“众芳摇落”和“独暄妍”对比分明,尽显“山园小梅” 的高洁、孤傲与自信 。
“疏影横斜水清浅 , 暗香浮动月黄昏 。”颔联是脍炙人口的咏梅佳句 。这一联,乃化用南唐诗人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只是每句变更了一个字, 将“竹”、“桂” 的具象可感易为“疏”、“暗”的模糊隐约,便成点睛传世之笔 。月光昏黄,泉池溪流,潺潺泠泠,天地间朦胧迷离中几束梅花旁逸斜出,遒劲有力;疏影似有还无,隐隐约约,这就是诗人隐居独处,没迹尘世 , 与世无争的生动写照 。“疏”和“暗”的妙处就在于塑造了一个静谧清幽的境界,暗香浮动 , 宛如画境但又胜似画境,将梅枝曲欹优雅的体态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 。
以上两联是就花品、花姿、花气来显现梅花的神韵的, 以下诗人宕开一笔, 从另一角度突出其超逸的风韵 。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 颈联先实后虚, 目的都是为衬托梅花 。前面两联明写梅, 到第三联突然笔锋一转, 通过外物“霜禽”和“粉蝶” 的动作、神态、心理, 表现出它们对梅花的钟爱,凸现梅花的品性 。前两联从人的视觉、嗅觉、感觉等出发, 写出文人对梅的欣赏、喜爱、推崇备至 。到了第三联 , 不再写人的感受, 进而以“霜禽”、“粉蝶”两只小虫的“先偷眼”, “合断魂”入手,连寒鸟见到苍枝上的点点梅朵, 也忍不住要飞来“偷眼” 相探;就是那逝去的粉蝶, 如果知晓梅花的绽放, 也该魂凝魄聚前来飞舞 。“偷眼”写出了寒鸟窥探之情态,极富情趣;“断魂”极尽了粉蝶向往之情思 。
【浅谈如何把握诗词的韵味】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樽” , 尾联抒发胸臆 。面对这样雅洁美丽的梅花,只有通过吟诗这种高雅之举来亲近她,切不可用檀板金尊等世俗所喜爱的声色宴饮之乐来亵渎她 。林逋一生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茶余饭后, 漫步山野湖畔, 悠然闲适 。诗人在雪后的小园踏雪寻芳, 行至水旁篱下, 忽见一枝梅花斜出, 想见禽蝶纷纷而来下, 在这个远离喧嚣, 远离世俗浊秽的西子湖畔,梅花静静开, 清香幽幽散 。此时此刻, 只要有白鹤翩飞作伴, 只要能临湖赏梅, 吟诗作赋, 足矣! 哪须高昂贵重的檀木拍板?也用不着价值万金的金杯盛酒相娱 , 让这些世俗所追求所喜爱的声色宴欢远离高洁清逸的寒梅 , 远离高雅脱俗的真名士 。
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要求艺术家在追求艺术完美的同时, 也要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 。其实, 林逋在歌咏梅花的同时,也是在用梅花自况, 虽有孤芳自赏之嫌, 但更多地彰显出诗人的高尚追求与向往, 那就是远离尘俗,追求一种悠然自得的人生理想 , 追求一种“性有宜”的人生状态 , 一种生活情趣 。
一代文坛领袖苏轼 , 十分喜爱梅花,一生写有咏梅诗词三十多首,对咏梅诗词的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他的《定风波·红梅》,以人拟花,表现了自己高洁的情趣和超凡脱俗的品格:
好睡慵开莫厌迟 。自怜冰脸不时宜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 , 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
词开篇用拟人手法 , 写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 。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 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 。?“小红桃杏色” , 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 。“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 。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 。但是虽然偶露红妆 , 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 。形神兼备 , 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阕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 。“休把”“何事”句表面是责备红梅: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 , 何以酒晕生红?其意仍在为红梅作回护 。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 。下面“诗老不知梅格”两句,点明“诗老”的责备有误,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 , 岂在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词人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 。
此词是词人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 。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 。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藉,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卜算子》)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 。花格、人格的契合 , 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词中红梅的独特风流标格,正是词人超尘抜俗的人品的绝妙写照 。
再看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这首咏梅诗形象地刻画了梅花的神韵和香色 。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寒冬时节 , 万物皆未萌芽,唯独墙角数枝梅花迎寒绽开 。“独自开”与“数枝梅”相照应,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凌寒”二字交代时间,突出了梅花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的香色,前句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与诉诸人们嗅觉形象的下句一道写梅花的香色,诗句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正因为有梅花的香气从远处袭来,才使诗人“遥知不是雪” 。倘若梅花无香气,则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看到的“墙角数枝梅”,是难免把它错当作雪枝的 。以互为因果的两句诗写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
此诗中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魅力 。诗人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
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一生作诗上万首,其中咏梅诗多达150余首 。他在咏梅诗中倾注了爱国之情,使咏梅诗的质量得到了新的升华 。先看他的三首咏梅绝句:
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之—)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梅花绝句>之二))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
过时自会飘 零去 , 耻向东君更乞怜 。(《落梅》)
“一树梅花一放翁”,诗人以梅花自比,赞美梅花“高标逸韵”,“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正是自己高洁品格的写照 。
再看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陆游一生主张抗金复国,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难遂其志 。晚年因赞成韩侂胄北伐 , 韩失败后被诬陷 。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 , 可以看出这是他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正是他高洁品格的化身 。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 。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 , 自然是人迹绝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 。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 。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也无人来欣赏,随着四季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 。它孑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是无主的梅呵 。“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 。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 。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 。“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从上面四句看 , 对梅花的压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无所不至,但是这一切终究被它冲破了,因为它还是开了!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 。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词人没有用诗人、词人们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 。
下阕托梅寄志 。梅花,它开得最早,是它迎来了春天 。但它却“无意苦争春” 。春天 , 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 , 凌寒先发,只是一点迎春报春的赤诚 。梅花并非有意争春,“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妒忌吧 。这里把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 。花木无情,花开花落 , 是自然现象,说“争春”,是暗喻 。“妒”,则非草木能所有 。这两句表现出词人标格独高 , 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
最后两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前句承上句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 。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 , 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 。看,梅花的命运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 。但词人的目的绝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 , 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 。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 , 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 , 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
纵观全词,词人以梅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 , 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落梅》) 。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著名豪放词人辛弃疾对梅花十分喜爱,到老不改: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 。一枝先破玉溪春 。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 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 。醉中浑不记, 归路月黄昏 。
(《临江仙 探梅》) 词的意思是:自己已经有些年迈,有心爱惜花,可心已懒散 。独喜欢围绕江边的村庄探寻开放的梅花 。一枝梅花点破玉溪的春天 。梅花没有一般的春花鲜艳娇嫩的样子,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全是傲雪耐寒的神韵 。奈何只剩下青山欣赏这样的秀丽景色,我也只能为它(梅花)写些清新的诗句 。水从竹根流过,溪水缠绵似云 。陶醉于眼前的美景,浑然忘记了时间 , 归家时已是月上柳梢 , 时已黄昏了 。此是词人闲居带湖之作 。咏梅而扣住一个“探”字 。惜花心懒而独爱梅者,梅花先于众芳开放,更冰姿玉?。?独立不阿 。此咏梅而写人,讥嘲世俗而自抒怀抱 。下片因爱梅而赋清新之诗 , 由“流水带溪云”,至“归路月黄昏”,足见探梅之时久,爱梅之情深 。
辛弃疾的好友陈亮也借《梅花》来明志: 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梅花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 , 也是咏自己 。在诗中,诗人赞美了梅花要传送春的消息,不怕冰雪埋藏的精神 。虽然从外形看,只是“瘦”而“小” , 并且先开的只有“一朵”,但从它的身上,却能看出它所具有的力量 。严冬阻挡不了春天到来的脚步,深雪哪能埋藏梅花的芬芳气息 。玉笛也不要再吹奏那伤感的“梅花三弄”曲调了,春神就要来到人间,留住春天,不要让梅花凋谢 。既然玉笛演奏的《梅花落》曲子阻挡不了在春天阳光哺育下的梅花茁壮成长,那么 , 投降派的种种苟且偷生的言论又怎能阻挡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呢?诗人进一步以颂赞梅花的挺然独立来表达对投降派的强烈谴责 , 寄托自己一生力主抗战,反对投降的爱国主义思想 。
《梅花》一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志,对抗金的胜利、国家的前途,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
著名理学家朱熹在处境艰难时写了一首题画诗《墨梅》以明志:
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 。
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 。
这丹青描画的梅花散发出阵阵墨香,使观者恍然如梦中在清澈的江边赏梅 。遒劲清瘦的枝干上盛放的梅花 , 在冰霜中依然挺立,不惧严寒 。诗歌用清淡的笔墨勾勒出了寒枝傲雪、繁花密蕊、清香沁脾、疏瘦清逸、骨气遒劲的寒梅形象 。虽然寒梅经受了严霜寒雪的摧残,但仍冒着严寒开放 , 保持生命力 , 表现出自强不息、昂扬不屈的君子性情 。诗人借梅自喻,尤其最后两句“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世时妆”为全诗点睛之笔,寂寞孤洁自赏之情浸透纸背,令人肃然起敬 。
这首《墨梅》是朱熹受到迫害时所作 。梅代表的是节操、风骨 。诗人真正要表达的是自己追寻的理想,是在一向讲究文明礼仪的国度里倡导一种崇尚文人墨客涵养的浩然正气 。可是,遭遇一场政治迫害的逆流 , 令人心寒,身心都受到摧残 。于是诗人感叹:不要过问当今这黑白混淆的世道,姑且把这个鱼龙混杂的时代当作是一种潮流好了 。
除了一些诗坛词苑大家以外,宋代还出现了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咏梅高手 , 如卢梅坡等 。卢的生平事迹不可考,却以两首《雪梅》诗传世: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其一)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其二)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 , 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 。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摩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 , 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 。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 , 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诗人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理 。这首诗既有情趣 , 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
第二首诗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 。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 , 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使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 , 也会使人感到不雅 。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精神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 。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 。
2、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 。
3、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5、一燕海上来 , 一燕高堂息 。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7、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9、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
10、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
11、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
1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1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14、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
15、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16、来疑沧海尽成空 , 万面鼓声中 。
17、雨纵横亘二洲 , 浪淘天地入东流 。
18、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 。
19、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
20、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2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2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2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24、乘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云帆济沧海 。
25、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
26、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 。
27、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
28、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29、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
30、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31、一雨纵横亘二洲 , 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
32、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 。
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