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解释及注音

编选背景
唐诗三百首
早在唐代,流传的唐诗选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种 , 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版本的唐诗选本 。清蘅塘退士依照以简去繁的原则,从中选取了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 , 辑录而成《唐诗三百首》 。
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难以全读;此后沈德潜以《全唐诗》为蓝本,编选《唐诗别裁》 , 收录诗一千九百二十八首 , 普通人也难以全读 。于是 , 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以《唐诗别裁》为蓝本 , 编选《唐诗三百首》收录诗三百一十首,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本 。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 。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 , 寒冬腊月读书时 , 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 。乾隆九年(1744)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 , 出任上元县教谕 。乾隆十六年(1751)他得中进士 , 历任卢龙、大城知县 。后遭人谗陷罢官 , 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 。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 。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 。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 。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 。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 。《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作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唐诗三百首》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诗经》产生后不久,南方的楚地又出现了“楚辞”这一新的诗体 。之后,楚辞逐渐向接近散文的赋体演变,魏汉诗坛上出现了另一种新的诗体———“乐府”,乐府民歌清新刚?。?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这对后世的“乐府古题”和唐代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乐府诗的发展 , 五言和七言句式相继产生、成熟并得到广泛的关注 。
经过几千年的磨砺和发展 , 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发展 。尤其到了唐朝,近体诗确立了,古体诗和近体诗全面发展,我国古典诗歌进入了空前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诗歌大繁荣局面 。唐诗创作之繁荣,流派之众多,题材风格的丰富多样,各类诗歌体制的愈益齐备和全面定型,诗歌艺术的全面发展,是前所未见的 。这表明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唐代诗坛上名家辈出,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 。如陈子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韩愈、柳宗元、元稹、刘禹锡、李贺、杜牧、李商隐等 。在他们中间,尤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成就最高,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 。流派众多的诗人创作了大量风格各异、内容丰富、意境高远、动人心弦、脍炙人口的诗篇 。
早在唐代,流传的唐诗选本就已有了不少种类,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版本的唐诗选本 。清蘅塘退士依照以简去繁的原则 , 选取了大量的唐诗名篇 , 辑录而成《唐诗三百首》 。
内容提要
《唐诗三百首》一书,分为8 卷,入选诗篇按诗体分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六类,乐府诗附入各体之后 。《唐诗三百首》的命名 , 是沿袭“诗三百”的说法,当有要继承《诗经》传统的含意 。“三百首”是个概数,实际上本书一共收录了310, 篇诗作 。原本是为了儿童开蒙而选编的一个“家塾课本” , 因为针对的对象是理解能力较弱的少儿,因此该书借鉴了《千家诗》易于背诵的特点,因此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够理解 。此外 , 编者严格地挑选作品,所选的诗篇多为唐诗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作品,盛唐诗是唐诗的高峰 , 诗坛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诗人,《唐诗三百首》中几乎毫无遗漏地收录了这些名家的诗作,所选诗篇也多为精品 。
基于《唐诗三百首》的上述特点,使得该书不但适合百姓阅读,也能登大雅之堂 。《唐诗三百首》,因篇幅适中,老少皆宜、 雅俗共赏的优点,成为两百年来刊刻最多、传播最广,在旧选本中是影响较大的一部诗歌集 。
唐诗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高峰 。诗坛上名家辈出、名作如林,尤其是出现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光辉人物,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为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武则天时代,诗人陈子昂继承了建安、正始时期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和雄健有力的笔调,抵制和冲击了齐梁以来的浮靡的诗歌风气 。他的诗指陈世事,深切凝重,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百姓的体恤同情 , 这和当时流行的诗歌风格截然不同 。他的代表 作有《登幽州台歌》等,陈子昂以复古的方式对诗坛进行革新,促进了唐诗的兴盛繁荣 。
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是唐王朝的鼎盛时期,诗歌全面繁荣的高潮便展现在人们眼前 , 其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确实超越了过去任何一个时期 。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 , 如张九龄、王之涣、崔颢等———虽然艺术造诣的深浅、作品存留的多少 不尽相同,但都能卓然成家,经不极掩 。他们的诗歌,大都赋功力技巧于自然浑成之中 , 华而不俗,雄健而不粗野,厚重而不呆板 。表现了这个时代共同的艺术特点 。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 , 标志着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 。韩愈曾在 《文章》中称赞过这两位举世瞩目的伟大诗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不同,但在艺术成就上各自达到了两个不同的巅峰 。彼此不能替代 , 也不能掩盖对方的光芒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严羽《沧浪诗话》) 因为《唐诗三百首》收录的作家作品众多、流派各异 , 因此本文主要具体介绍李白、杜甫两位最突出的诗人及其作品 。
杜甫早期的作品 , 有着纵横驰骋的饱满热情和活力 。例如他在《望岳》诗中曾这样写道:“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希望登高望远,让群山在脚下变得无比的渺小,抒发了他胸中涌动的豪情,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
【唐诗三百首解释及注音】
进入中年时期,诗人杜甫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趋于成熟,他了解百姓的疾苦 , 透彻地看到了朝廷的腐败本质,清楚地认识到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尖锐而严重的矛盾 。于是诗人有感而发,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思想深度的现实作品 。例如他在《丽人行》一诗中 , 描述了皇室成员杨贵妃和其兄杨国忠等人挥霍糜烂的生活,讽刺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暴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
《蚕妇》是北宋诗人张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
全文:
昨日入城市 , 归来泪满巾 。
zuó rì rù chénɡ shì , ɡuī lái lèi mǎn jīn 。
遍身罗绮者 , 不是养蚕人 。
biàn shēn luó qǐ zhě,bú shì yǎnɡ cán rén 。
翻译:
昨天进城卖蚕丝,回来的时候眼泪沾湿了汗巾 。
那些身上穿着绫罗绸缎的人,都不是养蚕的人 。
扩展资料:
宋代初期 , 其社会形势比起晚唐、五代百余年来的混乱局面,表面上安定得多,广大人民辛勤劳动,努力生产,使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 。
但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便大量剥削,以其所得的物质财富来宠养前朝的降王、降臣和庞大的官僚地主集团 。
张俞屡试不第,深明民间疾苦 , 此诗即是诗人目睹了劳动者的辛劳后 , 为揭露这种剥削压迫现象而作 。
这首诗是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剥削者不劳而获 , 劳动者无衣无食”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 。
全诗构思奇巧,言简意赅,含意深刻,发人深?。挥镅悦靼兹缁埃?明快流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