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 , 促进社会发展 。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
3.三人行 , 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 , 才能得到知识 。
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
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
扩展资料:
孔子的道德思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 , 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
使老有所终 , 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 。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 。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 , 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 。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 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 , "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论语》 。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1、关于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 。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 , 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 , 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 。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 。《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 。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 。爱有差等 。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 , 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 , 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 。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
2、关于礼
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 。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 。"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 。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 非礼勿动 。"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 。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 。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 , 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 。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 , 治国之纲 。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 。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 。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 , 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 。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 。
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 , 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 。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 。孔子 , "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 。这是孔子的创新 。"关于礼仁关系,他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 。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 。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 , 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 。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
3、关于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 , 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 。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 。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 。认为宽猛相济 , 政事才会谐和 。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 。义者 , 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 , 要适宜 。
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过大的现实 , 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来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 。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
3)为政需正己 。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 , 必先正已 , 正己才能正人 。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 , 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 。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
4)举贤才 。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 。关于贤才的标准 , 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 游于艺 。"(《述而》)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和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能善于悯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 。简言之 , 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 。这是一个德才兼备标准 。
孔子的仁说 , 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 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
资料来源:摘自张永东《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二、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 。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 。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 , 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 。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7]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 , 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 , 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 。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 , 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 , 习相远也”[8]的人性论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 , 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 , 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
意义:孔子以德为首、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和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现代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提倡全面发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加强思维能力训练;注重对教师水平的提升,做到终身学习;注重学生身心发展 , 建立友好、和谐师生关系 。
孔子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社会背景:
孔子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逐渐衰亡,新兴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历史过渡时期,他是这个过渡时期的过渡人物 。孔子的思想基本上代表了当时比较开明的奴隶主思想 ,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前进的倾向和要求 。
书中第二章介绍了孔子出生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少也贱” , 长期生活在下层人物中,了解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同时,他又有与当权者交往的机会 , 进可为官,这就是孔子既忠君又爱民思想产生的原因 。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孔子出生的鲁国是当时文化的中心,周朝的典章制度在鲁国保存得最完整 , 孔子自幼受到西周文化熏陶,因而对周礼非常熟悉和钦佩,“吾从周”便是他发自内心的话语 。
- 自行车推荐
- 歌曲农民兄弟是哪个电视的主题曲
- 十二星座配哪个小宠物
- 徐晓波认养一头牛的牛奶怎么样?
- 什么牌子的槟榔最正宗?
- 有关户外的问题
- 奔跑的歌词
- 古诗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 穿黄衣的是什么生肖
- 中国教师》《时代教育》《中国教工》《教育学文摘》《中小学教育》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