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的公园特色

中山公园在近百年的园林建设中,构成以大树、草坪、山林、水面等自然风光为特色的、中西园林文化相融合的、具有浓厚的近代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园林 。由于公园园地扩展的特殊历史原因,公园土地平面呈极不规则形状,形似倒置的高跟鞋,其中北部园地是原兆丰花园的一部分,南部园地是逐年购并的园地 , 逐年形成了以英国式园林风格为主体,辅以中国传统园林、日本式园林、植物园观赏区等多种园林风格于一体的园林景观 。
英式园林景观是公园的主体景观,在公园内分布较多 。除已于1999年列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的大理石亭风景区外,还有大石桥景区 、后园门景区 、开放式广场绿地以及大悬铃木景区等,都是精心保留下来的英式园林造景艺术的杰作 。各景区都带有草坪 , 有的视野深阔,绿化富有层次,有的树荫浓密,景物发人幽思 。大石桥景区,桥下陈家池的水面平静如镜,透过左岸香樟林和右岸水杉林 , 向远处望去,湖岸曲折,岸上是坡度平缓起伏的草坪 , 远处绿树浓密,掩映着山坡上的观景平台,英式建筑风格的公共厕所点缀其间 , 再远处是公园外面的始建于民国6年(1912年)的英式公寓建筑——西园大厦,整个景区布局犹如浓墨重彩的西洋画,富有情趣 。
在公园早期的园林建设规划中 , 没有中国传统式园林的地位 。随着公园向南扩展园地,利用原有的河浜围成“荷花池”后,才有了一个称之为“中国园”的园地 。这片园地有西山坡、荷花池、牡丹园、四角亭等景点 。其中牡丹园精筑细构,四季有花,是公园以花境造景的精华 。牡丹园建于1956年,内有始建于民国5年(1916年)的牡丹亭(原中国式凉亭 , 1925年因建大理石亭移置现址) 。在牡丹园观赏牡丹,可以领略到上海历史上有名的“法华牡丹”的文化氛围 。此外,带有中国传统造景艺术特点的还有山水园景区、鸳鸯湖景区、六角亭景区、月季园景区等,各具特色,别有境界 。
在19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期间,到公园游览观光的外国游客中以日本人为多,他们大多携家带口到公园内游玩或野餐 。为迎合日本游客的游园兴趣,工部局聘请日本横滨园艺师在园内设计建造“日本园”,以日本造园风格设计公园景观,主要景区有樱花林(樱花亭)、东(带状)假山游览区等 。
建园伊始,公园就规划在兆丰花园原有树林的基础上 , 以中国特产树种如银杏、香樟、水杉、雪松等为主,建造一座树木品种丰富的“植物标本园” 。植物园除中国本土树种,还陆续接收移植了外国侨民从国外带来的花草树木等 。经过20多年的努力,至民国24年(1935年)逐步形成规模,使兆丰公园成为上海唯一植物品种丰富的公园,里面树木花草种类极多,一年四季都有花开着 。民国35年,上海市工务局为将植物园改建成为全国最大的“植物标本园”,广泛收罗珍稀树种,计有乔灌花木共62科、177个种 , 并按照植物进化的顺序将移植来的树木进行聚栽,设置游览路线 。但在上海解放前夕 , 国民党军队为修筑工事成批砍伐树木,使植物园树木受到损害 。解放以后,通过不断调整、更新树木品种,又分别辟建了棕榈林、银杏林、水杉林、桃树林、腊梅林、香樟林等 , 使植物园景观布局更趋完美 。2002年公园内有乔灌木52科、103个种 。树木大多数是积年老树,以香樟、银杏、悬铃木、水杉、雪松等为五大特色树种 , 属于珍稀树种的有香榧、英国栎、朴树、刺楸等,全都长势良好 。这些树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树龄一般在50年以上,或聚栽,或散植,别有韵味 。特别是高大乔木,树干粗壮,冠盖如云,枝叶茂盛,荫翳蓊郁 。
美国近代园林的类型有:自然主义风格园林、法国式园林、英式园林、现代主义园林、生态园林 。
1、自然主义风格园林:以模仿自然环境为主题,强调景观的自然美和野生的感觉 。其特点是强调自然布局、自然景色和自然植物 。
2、法国式园林:以对称、几何布局和修剪整齐的植物为特点,注重对空间的控制和建筑物的装饰性效果 。
3、英式园林:注重自然美和浪漫主义,强调自然美和随意性 。其特点是强调自然、自由、浪漫和舒适 。
4、现代主义园林:以抽象和现代主义为主题,强调现代化的设计、材料和技术,追求简洁、几何和实用主义 。
【中山公园的公园特色】
5、生态园林: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强调园林的可持续性和自然化设计 , 以植物的生长为主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