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词的别称

“词”作为这种诗体的专称,还是比较后起的 。在唐五代时 , 这种新诗体原被称为曲子词 。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它又有了诗馀,乐府、长短句等等别名 。这些名称都代表着词体的某种特点 。譬如: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就是歌词的意思(宋人也称词为歌词) 。曲子词这个名称 , 最清楚地表明了词体的性质,表明了词与曲的关系 。曲是指音乐的部分 , 词是指文辞的部分 。在乐曲歌辞中,这二者原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不可分离的 。清刘熙载《艺概》卷四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清宋翔凤《乐府馀论》说“以文写之则为词 , 以声度之则为曲”,这些话都对词曲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 。所以曲子词,我们可以说是词体最确切的全称 。
在唐五代及宋初 , 还很少把词体单称为词的,一般都根据它的歌词性质称之为曲、曲子、曲词或曲子词 。例如: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晋相和凝,少年时好为曲子词 。……契丹入夷门,号为“曲子相公” 。宋张舜民《画墁录》:“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 。三变不能堪,诣政府 。晏公(殊)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公曰:“殊虽作曲子 , 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宋赵令峙《侯鲭录》卷七:“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 。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 , 残照当楼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唐末五代的文人词,又披称为诗客曲子词 。例如西蜀欧阳炯的《花间集叙》说:‘今卫尉少卿字弘基,……广会众宾,时延佳论 。因集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 。’在曲子词上加上“诗客”两字,这是为了区别于民间的曲子词 , 表示是文人的作品 。宋人又称词为今曲子,那是为了与古乐府相对而言,和称近体乐府是同样的意思 。例如《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 。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 。”又如《碧鸡漫志》卷一;“古歌变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今曲子,其本一也 。”词调中有一些调名带有“子”字,如《十拍子》,《采莲子> , 《破阵子》等,“子”就是曲子的省称 。诗馀的名称是晚出的 , 大约始于南宋 。南宋初林淳的词集名《定斋诗馀》,廖行之的词集名《省斋诗馀》 。如果说这些集名是后人所加 , 那末,至迟宋宁宗庆元间编定的《草堂诗馀》,已经表示诗馀这个名称的成立(元黄滑《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记居土公乐府》文中,以为《草堂诗馀>乃胡仔所编,不可信) 。
把词称为诗馀 , 有两种解释 。一种认为词是诗的下降 , 是诗的馀绪媵义 。这是轻视词的看法 。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说:“填词不得名诗馀,犹曲自名曲,不得名词馀(元明散曲又称为词馀) 。又诗有近体 , 不得名古诗馀,楚骚不得名经馀也 。故填词本按实得名,名实恰合,何必名诗馀哉”清汪森《词综序》也说:“古诗之于乐府,近体之于词,分镶并骋,非有先后;谓诗降为词,以词为诗之馀,殆非通论矣 。”都是反对把词贬低称为诗馀 。
另一种认为词是出于唐代的近体诗,是从律诗绝句中变化出来的;唐人是先用五、七言诗入乐,到了唐末五代,才改用长短句 。如宋翔凤《乐府馀论》解释词之所以“谓之诗馀者,以词起于唐人绝句 。如太白之《清平调》,即以被之乐府;太白《忆秦娥》、《菩萨蛮》,皆绝句之变格,为小令之权舆 。旗亭画壁赌唱 , 皆七言断句 。后至十国时,遂竞为长短句 , 自一字两字至七字,以抑扬高下其声,丽乐府之体一变 。则词实诗之馀,遂名目诗馀” 。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符合词的产生过程和唐代歌诗的实际情况 。词的产生和创作本采是为了配合音乐 , 歌词必须适应乐曲,所以一开始就有长短句的采用,就是齐言和杂言两体同时并用 。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知道隋唐之际已有合乐的长短句的词;它的产生可能犹在近体诗正式成立之前 。唐代歌词,固然很多是用五、七言诗,但也有很多早用了长短句韵 。终唐之世,不断传唱五、七言诗,也不断传唱长短句调 。唐代诗与词的发达程度实有不同,这不是它们产生的时代各有先后 。而且文人词虽然是后起,担民间词早已先 行 。说长短句用作歌词是后于五 , 七言诗,词是由律诗绝句变化而出,这是不合事实的 。
所以把词称之为诗馀,不仅包含有贬低词的意思,而且对词体的产生、形成过程也作了曲解 。乐府本是西汉武帝时所设立的一个音乐机关 , 后来用来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汉魏六朝入乐的歌诗,包括采自民间的和文人创作的,都称为乐府 。唐宋词也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歌诗,从这意义上说,也可称它为一种乐府诗 。宋人词集题为乐府的,有贺铸的《东山寓声乐府》、康与之的《顺庵乐府》等 。
但以前把词称为乐府,有的还由于“词出于乐府”这样一种认识 。如宋胡寅,近人王国维都认为词是从汉魏乐府或六朝乐府发展而来的 。唐宋词和汉魏六朝乐府同是音乐文学 , 它们之间自然有着密切的继承关系,但唐宋词并不是直接渊源于汉魏六朝乐府,它所配合的音乐和合乐的方式跟前代的乐府诗都有很大、不同 。唐宋词配合的音乐是燕乐,燕乐的主要成分是北周、隋以来从西域传入的西北各民族的音乐,乐器是以琵琶为主 。这在当时是全新的、外来的东西 , 和前代的乐府诗所配合的雅乐、清乐是不同的系统 。而且唐宋词的音乐性是全部定型的,都是“由乐以定词 , 非选词以配乐”,每个词调都固定的句格,韵位和字声 , 在形式及格律上和“选词以配乐,非由乐以定词”的前代乐府诗也完全不同 。燕乐的传人最早虽可追溯到北魏,但它的盛行是在隋唐;词是配合燕乐而产生,因此说词的起源就不应该超过隋唐以前,说词出于乐府也就不合事实了 。
宋人也有称词为“近体乐府”的,如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有词三卷(卷一百三十一--一百三十三),题为“近体乐府” 。在乐府上加上“近体”两字 , 这就表明了和古乐府的区别 。词和唐代近体诗在形式上最显著的差别,就是它打破了旧有诗歌五,七言的基本句式而采用长短句;所以后来也就把长短句作为词的别名 。宋人词集题为长短句的,有秦观的《淮海居土长短句》 , 赵师侠的《坦庵长短句》等 。
【词的词的别称】
用长短句制作乐府歌词,从汉乐府到南北朝乐府都是如此 。但把长短句填入词调完全是由于合乐的要求 。句子的长短都须依照乐谱的节拍,有着一定的准度 。在唐代,五、七言近体诗也有很多被采作歌词以告乐 , 和长短句并行的;但这种整齐划一的诗句和参差变化的乐谱总不能完全相适应 。到了宋代,就再也没有用律诗绝句来配合乐曲的了,词的形式全是长短句了 。虽有例外 , 那是极少数的 。
长短句是词的形式特点之一 。词和唐代近体诗的不同主要还在于它是作为歌词,在于它和音乐结合的关系上,并非由于句式的异同 。所以把词称为长短句 , 并不能标举出它的主要特性 。以前有人把词的起源一直溯源到《诗经》,以为《诗经》里的诗句已有很多是用长短句的,这就是错误地把长短句看作是词的全部特点的原故 。
但是词和诗虽有区别,两者在本质上还是一致的 。宋代有些词家主张严格划清诗词的界限,认为有些词虽然采用了长短句来写作,在内容与风格上却仍然是诗 , 不能算作词 。例如苏轼的词,当时被人批评它只是“长短句中诗”,辛弃疾、刘过的词也被认为是“长短句之诗”,黄庭坚的词 , 被认为是“著腔子唱好诗” 。这就把诗词之间可以适当承认的区别强调到了绝对化的程度,是囿于《花间集》以来文人词的传统风格的偏见 。
除了上面捉到的这些名称外,词还有一些别名 。如宋人词集还有称歌曲、琴趣、乐章、语业 。称歌曲、乐章也能表明词的性质,乐章的意思也和曲子词相同;称琴趣,语业就和词的本义无多大关系,这里不一一再作解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