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特点

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如下:
第一、功能与造景,观赏风景与点缀风景的双重性特点 。园林建筑既要表现出它满足园林活动和使用的功能价值 , 同时又要充当园林的风景,它既是物质产品,也是供人欣赏的艺术作品,而园林建筑给人的精神需求多与其本身的功能价值 , 所以,对园林建筑的艺术性方面则要求的更高,要求不但要有观赏价值,而且要富有一定的诗书意境 。
第二、园林建筑是与园林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建筑特点 。园林建筑是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与环境有利条件后 , 使园林环境与自然景观结合的建筑 。环境是建筑设计时首要考虑因素,在确定建筑设计时环境是其考虑的出发点 , 建筑占环境的比例应按环境构图确定 。园林建筑还追求其平面布局与空间列序的活泼多样 。设计中最吸引人的是空间列序与观景路线 。此外,自然气候与季节也是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结合应考虑的因素 。总的来说,园林建筑中建筑要作为一种景观将其融入园林中,使之与山水、草石相应而生,且要以风景为主体,以建筑为衬托 。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特点】
第三、园林建筑色彩活泼,装饰精细特点 。色彩鲜明活泼是古典园林的特色,彩绘、红柱、琉璃瓦等鲜艳的装饰多应用在北方皇家园林建筑中,南方园林建筑大部分外部墙面用粉色装饰,再配上黑色的瓦、栗壳色的挂落、栏杆、梁柱 。木材本色或淡褐色多用于建筑内部装饰 , 淡褐色或木头本色配上白色的墙、灰色的门框就形成素净明快色彩 。现代园林建筑中也多追求色彩明快活泼,衬托出建筑轻松明朗的特点 。在园林建筑设计中,往往根据环境主题而决定采用什么色彩、材料,环境是设计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如豪华壮丽的建筑美、淡雅质朴的建筑美 。
第四、园林建筑的群体组合特点 , 西方建筑为了追求外表形体的雕塑美和内部的空间结构美,常将功能、用途不同的房间都集中在同一建筑内,这就形成了庞大的建筑体 。我国的古典建筑因采用古架构结构体系则形成了体量小、形状简单、较矮的建筑特点,也决定了我国大小、形状不同的建筑具有不同的功能 。融入自然、建筑体量小、建筑间不可截然分割是园林建筑的特点 。因其建筑体量小就必然要分散布局 , 空间变化也要丰富起来,如划分景区与空间时会常用路、墙、廊等组织院落 , 这就应了《园冶》上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
1、框架式结构:
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 , 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
2、庭院式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 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 ,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
3、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 。
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 , 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 。
中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 。
4、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 。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 。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 , 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 。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 。
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 , 到了明清两代 , 阙就演变成如今故宫的午门 。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 。
5、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 。
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 , 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 。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