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

【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
一、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失现象既受国有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也受企业的外部因素的影响 。企业的外部因素主要指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法规、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和收入水平、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因年龄、教育背景以及个性等因素形成的员工个体差异 。企业的外部因素是企业自身所不能控制的,因此,企业必须从自身出发去查找原因 。具体归结起来,造成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力资源观念落后 。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很多国有企业仅仅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为事务性的工作,如档案管理等,并没有将其提高到相应的战略高度;第二,大多数国有企业将人力仅仅视为被动的生产要素,而不是一种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第三,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将工资、福利等视为成本而不是投资;第四,领导者视企业利益高于一切,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只有将企业利益与员工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2.用人机制不合理 。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论资排辈”和“裙带”现象,一些有才能的人,特别是年轻的人才很少有发挥才能的机会 。许多大学生在国有企业做着很一般的工作,不是他们的能力不够,而是没有他们发挥的舞台,这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
3.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机制缺乏合理性,主要表现在:目的不清、原则不明、方法不当,考核和评估标准较单一,不能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采用不同的考核及奖惩办法等 。这种考核制度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人才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导致人才的浪费甚至流失 。
4.分配制度不合理,且工资待遇偏低 。国有企业的工资大部分由岗位工资、工龄工资、技能工资以及奖金组成,这种结构的弊端在于过多的考虑员工的资历、学历,而不是能力,缺乏灵活性,拉不开档次,体现不了干好干坏、水平高低的差别,平均主义色彩浓厚 。而真正的人才,有相当一部分是进入企业时间不长的年轻人,由于严格的限制,他们的待遇往往很低,付出得不到合理的回报,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的离职 。另外,相对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这也迫使追求高报酬的国有企业人才流向非国有企业 。
二、国有企业留住人才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科学的人力资源观
1.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观 。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就必须把员工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把人才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 。
2.企业必须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观 。企业应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和作用,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同时掌握并能够运用各种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使企业有可能荟萃对企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各方面人才 。
(二)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体系
1.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 。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经济利益对人虽不是绝对激励因素,但却是重要的保健因素 。也就是说,尽管增加工资和奖金不是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有效武器,但工资和奖金支付相对不足却是破坏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重要的因素 。为此,国企首先要关注同行业的薪酬水平,衡量本企业给人才提供的薪酬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尽可能用较高的薪酬来留住人才;其次,要完善内部利益分配机制,按劳分配要与按知分配相结合 。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越多,得到的报酬就应该越多,人才的某种工作对实现组织目标的贡献越大,得到的报酬也应该越多 。另外,还要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敢于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人才 。
2.坚持能级匹配原则 。能级原理是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指的是管理系统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成员的能级结构相适应,它突出强调了要把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做到量才适用、能级匹配,真正把人才的优势发挥出来 。能级匹配蕴涵着三重相互对应的关系:一是每个岗位都有特定要求与相应的报酬;二是员工想胜任某一岗位,就必须具备相应的才能和动力;三是工作报酬与个人动力相匹配 。能级匹配可以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迫使员工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业绩,达到员工对岗位的满意度,开发员工的潜能,使企业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系统 。3.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 。激励强化理论显示:行为的结果得到认可,行为的主体就会保持和巩固原有的行为;行为的结果没有得到认可,行为的主体就会改正或放弃原有的行为 。因此,对目标的行为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就会对人才队伍起到稳定作用 。同时,也让员工感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使他们在面对挑战的同时,能够感到机遇就在我身边 。
4.完善定期培训机制,事业留人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要留住人才就必须不断给他们充电、加压,满足其不断进步的需求,让他们在工作中体会挑战的乐趣并实现自我价值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作为个体的员工更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期在工作中不断进步并获取足够的成就感 。同时,在培训过程中,企业指导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将企业战略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使人才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企业与员工共同努力,促进其个人目标的实现,达到事业留人的目的 。
5.加强沟通,感情留人 。现代社会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用人的情感来控制人的行为 。企业的领导如果只知一味的给钱给物,而忽视了尊重员工,不重视与员工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不善于倾听员工的意见,就会使员工长期生活在一种受压抑的氛围中,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此,企业领导要善于与员工沟通,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做到感情留人 。
(三)积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我国的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 。其实,成功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比物质的激励更为有效 。企业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独立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了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等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尤其是强文化,会强烈影响一个企业对员工的根本看法,并影响该企业的领导风格、领导方式、组织结构及其关系、企业控制职能的应用方式 。而这些都是企业能否有效吸引住人才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念和欲望,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而且是留住和吸引住人才的一个有效的手段 。因此,国有企业要积极培育“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的氛围,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此外,领导还要培育博大、健康、高尚的企业家人格力量,做到平易近人,抛弃优越思想,克服贪图虚荣、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心理,消除庸俗的嫉妒症等,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为团体示范出应共同遵守的最高道德规范 。
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企业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主要舞台 。长期以来 , 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企业尤其国有企业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的企业先后推行了奖勤罚懒、三项制度改革、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实施“下岗分流”再就业工程等一系列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 一些企业结合国情 , 努力学习国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技术,并在实践中创新 ,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企业在管理理念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分析显示 , 目前中国企业正处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过渡阶段 。与规范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相比,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在“希望尝试却不知所措”的特殊境况 。具体表现在: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成为特殊人员的“安置所”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其职能大都由总经理办公室或行政部兼任 。虽然有很多企业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将原来的“人事部”改为“人力资源部” , 但即便如此,也很难专职,还得兼任许多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不大的其他一些管理职能 。在某种意义上,还在沿袭传统的一些做法,人力资源部门是特殊人员的“安置所” 。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视员工为组织最宝贵的资源,用科学的、人性的方式尊重员工的人格和选择,关心他们的需求 , 帮助他们自我完善、实现目标和价值 , 以人力资源促进企业发展,最终让人力资源真正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 。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定位低 , 无法统筹管理全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一项对我国企业人力经理的调查报告显示,人力经理们60%的精力被用在处理各种行政事务——档案管理、填写表格、仅有30%的精力用来为员工和管理人员提供咨询服务,10%的精力用在为公司战略提供人力支持 。大量的基本管理工作令人事经理们疲于奔命,还得不到其他经理和员工的认同 。大多数企业没有配备专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即使有,他们也只是管管档案、工资和劳保等,按照“静态”的、以“事”为中心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进行操作 。这一方面与企业决策层的思想观念有关 , 还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很大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只能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执行者,无法参与企业战略的决策过程,不能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的设计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调整来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执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许多企业主尝试着制订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 并努力加以贯彻执行 。但从其内容来分析,大都是就员工考勤、奖惩制度、工资分配、工作规则等方面对员工加以限制,而不是从“以人为中心”、如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发,来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 , 以求得员工发展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尽管员工心存不满,但由于劳动力买方市场的现实 , 大部分员工只好接受各种条件限制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 , 目前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执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四、我国企业大多数尚未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尚处在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过渡,基础工作薄弱 , 大多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据最新有关资料统计:(1)岗位工作分析方面:仅有51.8%的企业做过岗位分析,企业岗位管理规范化水平仍较低 。(2)绩效考核现状:企业人员绩效管理现状较差 , 考核效果一般,人员绩效考核还没有普遍成为企业必须进行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72.2%的企业建立了定期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实行人员绩效考核的企业比例为67.3%,其中约一半(占总体32.7%)还执行不力 。说明人员绩效考核还没有普遍成为企业必须要进行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同时考核效果也不理想,1044家实施人员绩效考核的企业中,59.1%的企业选择效果“一般” , 选择“非常好”和“很好”的比例合计才20%,选择考核效果“非常好”的企业只有18家,占1.7% 。说明人员绩效考核是一个令企业头痛的工作 。(3)薪酬与激励管理现状:经过2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 , 企业员工报酬有了明显的提高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看,大部分企业员工对目前的薪酬表示满意,但“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也占到了27.3% 。另外企业高管薪酬收入多元化,约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建立了长期激励计划 , 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61.2%的企业里,总经理与普通员工平均收入相差在3到15倍之间 。另根据1999年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国企高层经理人员激励的调查》显示,对现行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者激励方式的评价 , 有效仅占29.3% 。说明在激励机制方面还缺乏积极有效的措施 。(4)人力资源规划方面及制度建设现状:据赵曙明的调查,绝大多数企业都有工作细则、工作评估等一系列正式的文件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其中67.7%的公司进行了基于工作分析等简单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 。从上述统计资料不难看出,我国企业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 许多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远未完善,人力资源系统中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矛盾或不一致,难以有效发挥整体效能 。笔者认为一个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应包括三个层面的工作:(1)工作分析和人员分析等基础工作; (2)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成本核算、政策法规与管理环境等宏观层面; (3)人力资源的选聘录用、培训开发、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福利保障、职业管理等微观层面 。五、人力资源存量的现状我国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 。从静态上说,劳动力资源数量多,但素质却亟待提高 。企业用人机制存在“任人唯亲”、“任人唯近”的现象,致使人力资源流动现象普遍,在动态上这是不争的事实 。六、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特点 传统的人事管理是某一职能部门单独使用的工具 , 似乎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不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此截然不同,它要求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真正的规划、决策、制度设计部门,集中精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开发员工潜能 。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管理者,现代的管理人员应该明确:他们既是部门的业务经理,也是这个部门的人力资源经理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在于制订人力资源规划、开发政策,侧重于人的潜能开发和培训,同时培训其他职能经理或管理者 , 提高他们对人的管理水平和素质 。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选择忽视环境因素,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缺少竞争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选择一般依据企业所面临的压力情况不同进行,主要有全球化竞争战略、全面质量管理战略和绩效改善战略等,常通过诱引、投资和参与等方式来完成 。现在 , 一些公司诸如海尔、通用、宝洁等都已成功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建设和实施并取得骄人的成绩 。于是,处在改革中起步较晚亟待完善的一些企业纷纷照葫芦画瓢般仿 , 却忽视了环境因素的重要作用,结果可想而知 。一些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依然沿用旧的理念、机构建设、用人原则等,出现“一人当官 , 众人受益”、“群众视其如豺狼虎豹,你视群众如阶级敌人”的混乱局面,忽视人才、能力、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与建设,造成人才和资源的巨大浪费,缺少广泛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如海市蜃楼,与实际相背离,从而使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失去竞争力,甚至导致改革的失败 。
2.人员配置规划缺少全面性 , 对培训机制的理解存在误区 。人员的选取、配置和使用是否合理,这是关系到企业发展成败的大事,国内外诸多成功公司如海尔、宝洁、丰田等公司在人员的合理化配置上都下足了功夫 。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环境下 , 企业要想在现有市场与规模的基础上有更长远的发展,必须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进一步为企业注入新的力量 。一些企业在培训的问题上存在错误认识:
(1)认为培训费时、无用,或认为培训是下属自己的事,于是敷衍了事,目标与结果差异很大;
(2)培训计划制定不够完善,出现培训方法的选择和培训过程中的沟通不利、缺少关于培训结果的考核机制等问题;
(3)培训内容、时间、人员选择不当,目标制订不当,导致培训工作无法健康运行 。
3.激励机制存在不足,绩效评估机制亟需完善 。激励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率水平高低和发展程度 。目前一些企业对激励制度的设计与执行缺少相应的灵活性 , 结果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得不到相应提高,企业缺乏竞争力 。绩效评估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管理者的重要管理控制工具 。部分企业在评估过程中由于系统不完善,运行方法不当而产生一些问题:
(1)缺少必要的沟通,导致上下级之间沟通不良,意见分歧,矛盾激化;
(2)培训力度不够导致评估主体对待评估内容的判定不够客观;
(3)缺少相应的信息反馈和投诉系统,导致评估结果失去预期作用;
(4)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的选择不够全面、准确、适当,依照企业具体相关评估内容和相关需要而定,否则会导致评估结果不够客观公正,达不到满意效果;
(5)负责人对评估的作用、意义和评估成功的定义理解不足,导致评估过程表面化,未能发挥评估系统的重要作用 。
4.薪酬与福利管理的合法性有待提高 。薪酬与福利是员工劳动所得、生活费用的来源和保障,是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工具 , 其设计与相关制度安排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然而 , 在具体运营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却严重侵害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使两极分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比如说在工资上,现在普遍使用两分或三分制,就是将工资部分打卡,作为基本保险凭证,部分以现金形式发放 。这样一来 , 减少企业保险费用支出和税款费用支出 , 增加员工个人负担量,从而使员工相应的福利保险数额减少 。再有,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差 , 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而忽视了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和企业依据环境应当相应提供的基本福利保障 。
5.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需要加强 。信息作为一种媒介,是企业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快速全面地掌握、消化、吸收、运用、转化它,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对企业来讲极为关键 。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信息融合于每一个环节,并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有:信息捕捉、采集、获取、分析、利用、反馈等 。然而,一些企业在运作过程中经常忽视其某方面的作用 , 认为较其它方面来说,其作用可以忽略 。比如说在绩效考核中不注意信息反馈,易导致不公平、不客观等现象发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 。再有在人才需求环节缺少相应的信息收集与调查分析 , 易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人才流失和浪费,还可导致企业内部矛盾的加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