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乡村教育何以赋能“三农”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战略部署,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 乡村振兴战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 。
乡村教育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支撑性和先导性作用,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农业创新源头得到有效保障、农村治理取得新成效、农民文化自信得以有力增强 。
一、农业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乡村基础教育立足农业长远发展 , 为乡村地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撑和内生动力;乡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更是主动担责、主动融入、主动升级,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高素质智力服务和技术支撑 。
1、是保障人才输入,提供未来农业建设支柱 。
乡村青少年是未来农业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 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教育是我国未来农民队伍素质提升的根本依托 。因地制宜的乡情课程激活了乡村青少年对乡村自然、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的亲近、理解和尊重;就地取材的劳动实践提升了他们掌握从事农业生产和工作的实际本领;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课堂开拓了他们了解和学习科技发展的维度和深度 。乡村基础教育为未来农业创新造就了一批懂农业、知农村、爱农民的青少年队伍 。
乡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办学原则,通过发挥各级政府部门的纽带作用,为村委干部带领农民干、专家学者帮助农民干和新型农民自己干定制学习内容,开展个性化、专业性培训,培育农业生产急需人才,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农业高质高效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
2、是提供技术赋能,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
历史证明,持续的技术创新推动了我国农业一步步走上机械化、科学化、产业化、信息化和智慧化的道路 。现实地看,技术正在支持农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乡村教育通过内外融合的方式为农业创新“技术赋能” , 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从外源性方式上 , 乡村教育通过提供与农业 “地域性”匹配的“普适性”技术 , 让技术根据农业场景不断调整、修正和迭代 。
实现既能尊重地方性知识 , 又能符合农业发展和居民需求的赋能;提供与乡村“乡土性”匹配的“现代性”技术,在透彻理解农业历史内涵、特质的基础上,引进有益于本土农业问题急需解决的先进手段和工具 。从内源性方式上,乡村教育提供与乡村的“情感”特征匹配的 “理性”技术,实现在坚守传统乡村的互惠主义、诚信原则以及情感交流中自动接受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
二、乡村教育为农村治理赋能,为良好治理的实现提供支撑
1、引导居民进步,夯实群众善治基础 。
人的文明进步是实现农村善治的重要条件 。乡村教育关注人的行为背后的精神问题、思想问题和能力问题,把改造提升人力资本作为重要任务 。通过大力推广使用国语,加强职业技能教育,促进民众知识水平的提高;通过加强现代先进文化和传统优秀文化熏陶,促进民众精神文明的提高;通过弘扬家教家风的重要作用,营造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 , 增强民众的公共善性、理性和德性 , 进而助力乡村社会治理,实现“善治”之境界 。
2、实现善治保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
乡村教育是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要素 。高质量的乡村教育,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达到农村“善治”之境界 。乡村教育承担着传承文化、传播知识、塑造乡风、教化村民、治理乡村等社会功能,是实现以“教育”促“治理”、以“教化”传递“国家治理理念与目标”的重要途径 。同时,乡村教育治理是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机组成,助推了城乡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 形成了治理和谐、民众积极参与的生动格局 。
3、文化是乡村的底色,乡村教育是文化振兴的源头活水
提振文化自信、承传和发展农耕文明,构建乡村文化的 “形”,守卫中华文化的 “魂” ,  让“农民”乐、“村风”淳,打造农民新面貌 。
4、培育文化自信,树立乡土人文精神 。
“深刻的文化自觉,高度的认可和成功的实践是塑造乡土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 。”乡村教育以农民为本,以教育为载体,从乡村实际出发,在尊重农民、尊重乡村文化的基础上 , 帮助他们重建乡土理解、唤醒文化自觉、强化身份认同,提升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涵养乡土情怀,增强为乡村建设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乡村作为村民生命展开的空间,是他们精神意识成长的场域 。乡村包含着千万年形成的融入乡民或村民血液、行为中的根深蒂固的许多精神和文化特质 。乡村教育是乡村发展的“活水源头”,使农民在文化传承中树立乡土人文精神 , 在乡村社会发展中坚定文化自信,进而为乡村振兴助力 。
5、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优秀文明基因 。
乡村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世代传承并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落脚点 。与生俱来的乡土记忆让农民对乡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温馨感 , 他们的文化背景、血缘关系、生活习惯等皆根植于当地 , 其地域认同和身份认同使得他们在乡村教育的学习中 , 具备良好和充分的文化基础,能在教育活动中丰富对乡土生命内涵的理解,较容易从乡土情境中建构“乡情”,在了解和理解本土文化中,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价值认同感,涵养自尊自爱的健全人格 。乡村教育能够培养出农民认同本土文化、尊重他人乡土的情怀 , 并在凝聚乡土文化地方文脉的教育中,开展气度,拓宽视野,产生家国情怀,传承优秀文明基因 。
发展“新三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贵州省最大规模的“小香猪”生态养殖基地落户江口县闵孝镇新田村,总占地4000亩 , 采用“互联网+认养农业”新模式,全程采用智能透明化管理,正式投产后将促进“小香猪”养殖业技术发展转型 , 有力促进畜牧业实现升级,助推绿色生态农业提质增效 。
走进梵山甄生态农场种养殖基地,成群结队的小香猪在圈舍、草地里觅食,养殖技术人员正在检查香猪生长情况 。巴马香猪以体型矮小、毛发油亮、活泼好动而著称,为让香猪的肉质更加鲜嫩可口,该养殖场采取散养的方式喂养 。
“主要是负责香猪的饮食健康方面,猪主要吃的是玉米面、瓜果蔬菜等 , 都是以绿色环保为主 , 都会去观察猪的生长情况和坚持户外放养,确保香猪的健康生长 。”贵州梵山甄生态农场有限公司养殖人员说 。
新田村位于闵孝镇西部,距县城42公里,距集镇22公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广阔的林地资源 , 能为畜禽提供充足生活栖息地 。结合这一生态环境,在江口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贵州梵山甄生态农场有限公司在该村建设4000亩生态农场种养殖基地,采用“互联网+认养农业”新模式,以“互联网+”为工具,利用互联网高度透明方便等特性,将农户与城市大众连接起来,打造线上认养、线下代养的生态养殖场景 。
“之所以选择在江口这个地方发展香猪的养殖产业,首先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经过多方考察,考察过之后 ,对比湖南、广西等其他几个地方,觉得咱们江口这个地方的山林 , 以及自然环境和气候,都非常有利于小香猪的生长环境,当地的政府和村委会给予养殖户很多政策的支持,包括日常经营当中遇到的困难,他们都能够及时地给予解决、帮助,觉得营商环境很好,所以就决定在这里发展养殖业 。”贵州梵山甄生态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说 。
该基地将借助网络快车打造“新三农”网红孵化基地,利用“直播+文化+电商”“直播+农业+电商”“直播+产业+电商”“直播+生态+电商”等模式 , 将小香猪养殖各环节及农作物生产、农场生态环境等以短视频的方式进行拍摄创作,进一步展示江口新农民、新农业、新农村 。
结合大的政策,国家有乡村振兴的号召,发展‘新三农’产业,也是符合当下的风口,符合当下的国家政策 。将短视频电商和种养殖业进行相结合,通过线上认养和线下代养的模式进行推广 , 还有一个是将网络直播带货结合起来,把这个农业板块的种养殖业一起推广出去 。
梵山甄生态农场种养殖基地将聚焦三农,以原点思维、品牌思维、平台思维打造万人农播基地,以直播支农、流量助农、带货惠农的方式 , 助力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下乡村教育何以赋能“三农”发展】
将把农场打造成为一个‘种植业+养殖业’相结合的载体 , 一个现代化农场结合视频电商,把铜仁江口的农村当作一个窗口对外宣传出去,把产品真正做到‘黔货出山’,做到短视频电商,助力‘三农’ 。未来规划养殖场香猪养殖预计目标是20000头 , 一是自己养殖,另一方面是需要把当地的农户带动起来,共同去把这个共创平台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