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言绝句仄起首句不押韵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平韵)
(一、二句对仗)
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平
(
平韵
)
(2)六言绝句仄起首句押韵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
(平韵)平平仄仄平平 。
(
平韵
)
平平仄仄平仄,
(仄韵)仄仄平平仄平 。
(
平韵
)
(3)六言绝句平起首句不押韵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
(
平韵
)
对仗
仄仄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平平 。
(
平韵
)
(4)六言绝句平起首句押韵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
(平韵)仄仄平平仄平 。
(
平韵
)
仄仄平平仄仄,
(仄韵)平平仄仄平平 。
(
平韵
)
二、
六言诗(平韵)律诗:
(1)六言律诗平起押平声韵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二句对仗
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平(平韵)二句对仗
仄仄平平仄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平韵)
【古诗写作格式有什么要求?】
(2)六言律诗仄起押平声韵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平(平韵)二句对仗
仄仄平平仄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二句对仗
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仄(仄韵)
三、
仄声韵绝句
(1)六言绝句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仄(仄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韵)
(2)六言决绝句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仄韵)平平仄仄平仄(仄韵)
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仄韵)
四、
仄声韵律诗:
(1)六言律诗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仄(仄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仄(仄韵)二句对仗
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仄韵)二句对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仄(仄韵)
(2)六言律诗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平仄(仄韵)
中华传统文学写作绝句布局八法
一、起承转合法
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
它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
感情波澜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内在逻辑
往下写的 。此法往往表现为起、承、转、合在一首诗中四句的具体运用 。
“起”
, 诗的开头;
“承”
,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发展;
“转”
, 是转折,开拓新意;
“合”
,是结束全篇 。为了写
好绝句,在采用此法时,要求:起要扣题、突兀;承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
结句作准备;结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我有首《拂晓飞抵巴黎》
夜魔底事苦相缠?风雨催程路九千 。圣母晨钟惊宿梦,巴黎别见一重天 。
起句突兀地提出责问,
交代事情的起因;
第二句承述航程漫长而艰难为首句作铺展;
第
三句转述晨钟警醒,另拓新意,为结句作引线;结句综合点明主题,暗寓作者思想观点,但
不明言,让人去想象、推测 。
绝句从总体上讲,通常可分为前、后两半 。前半部分往往起引带、铺垫的作用;后半是
主题意旨所在 。但关键在第三句,第三句得力,则末句易之 。
王楷苏《骚坛八略》云:
“在第三句着力,须为第四句留下转身之地 。第三句得势 , 第
四句一拍便着 。譬之于射,三句如开弓,四句如放箭也”
杨载《诗法家数》云: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筒,句绝而意不绝 。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
四句发之大抵起承二句困难 ,
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 ,
从容承之为是 。
至如宛转变化 ,
工
夫全在第三句 。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 。
我有首《登苍南玉顶山》诗:
“一越葱茏四顾空,玄关闲步意从容 。崎岖莫问来时路,
身在苍南最顶峰 。
”人家都说转、结得好 。
我前半生历尽坎坷,遭遇天磨浩劫,而今功成名就,在苍南老家,与同龄人相比,我算
是最潇洒了 。结句寓意在此 。可见结句很重要,结句一好 , 全诗尽活 , 顿然生辉 。
“结”是
诗的最精彩处,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 。结句应如撞钟,余音缭绕,意味无穷 。
二、并列对合法
绝句中的四句,
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这样的布
局叫“并列对合法”
,这种方法工整而优美 。
杜甫是最杰出的律诗大师,
精于对偶 ,
能够将这种形式极其成功地运用到绝句中来 ,
而
不见板滞 。他的《绝句四首》
(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一行百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
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和《绝句漫兴九首》
(其七)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
笋根雉子无人问,沙上凫雏傍母眠 。
”就是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事物的并列法 。并列法
是用两组对仗句 。
三、承对合用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起承法,后两句用对仗法;或前两句用对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
这样的布局法叫“承接对仗合用法”
。用承接法时,有的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有的在逻辑
上有因果关系;用对仗法时,一般要用一组对仗句 。
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 , 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
荆榛寒雨中 。
”前两句承接法 , 后两句对仗 。
潘天寿《梦渡黄河》
“时艰有忆田横士,诗绝弥怀敕勒歌 。为访幽燕屠狗辈,夜深风雪
渡黄河 。
”前两句对仗 , 后两句承接 。
四、对比法
把性质相反的两件事或情况迥异的两种景,
写在一首绝句中,
以进行对比,
这样的布局
法叫“对比法”
。常用的有悲喜对比、贫富对比、盛衰对比、贵贱对比、劳逸对比等 。
对比 ,
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
增强说明力和表现力 ,
在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
妍媸立
见,善恶分明 , 诗人虽不着议论而旨意自明 。诗人作今昔对比时 , 第一句往往用“忆昔”
、
“去岁”
、
“别时”
、
“旧”等词语开头,第三句中往往用“今日”
、
“如今”
、
“祗今”
、
“而今”
等词语,来点明时间之不同 。
王播的《题惠照寺》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 , 树老无花
僧白头 。
”用的就是对比法 。
五、先景(事)后议法
在一首绝句中,
前两句写风景或事实,
后两句写议论,
即属此法 。
风景或事实是议论的
根据,触景生情,就事生议,那就不是无稽之谈了 。诗中的议论应观点新颖,见解高超,成
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以收警策动人之效 。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坪尤牒A鳌?
,写景 , 写得景象
壮阔 , 气势雄浑;其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发表议论 , 含意深远,耐人探
索,
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
前两句写所见 ,
后两句写所感,
衔接自然、紧密,达到了景入理势,理抒景情的妙境 。我有首《仙女岩》诗被选入《当代绝
句三百首》
排上了二十世纪三百位名诗人之列 。
其诗云:
“琼宫仙女落红尘 ,
出浴归来意态
真 。何用移山掩羞涩,天公造物本清纯 。
”这也是先景后议 。
六、先议后景(事)法
这种布局法与先景
(事)
后议法在内容排列的次序上正相反,它是先发表议论,
而后写
景或叙事事证明其论点的 。议论与写景、叙事,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
如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
到碧霄 。
”其前两句是诗人表明自己对秋天的看法与古人悲秋的论调不同 , 而后描绘一幅碧
空万里,
白鹤凌云飞翔的图景,
予以证明 。
诗人为革新经受过守旧派的严重打击,
而依然斗
志昂扬;诗人接触过不少知识分子,深知他们不得志,对前途失望,因而有悲秋的实质 。诗
人不同意他们悲观失望的表现,
所以在诗中偏说秋天比春天好;
好在何处?他举出晴空一鹤,
排云直上 , 矫健飞翔,奋发有为的事实,来说明秋天的清明、凛冽、萧条、寂寥 , 正是为大
自然别开生面,催人精神抖擞,奋发向上的良剂 。这只“鹤”是自强不息的志士的化身,这
“诗情”便是志气,便是奋斗精神,这“碧霄”便是一个知识分子爱国爱民的高尚的思想境
界 。
杜牧《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直接议论 , 后以“江东子弟多才
?。?卷土东来未可知”之句作结 , 另出新意,使议论不抽象 , 不枯涩 。
七、末句的寓情于景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
或叙事 ,
或写景,
而第三句多写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 ,
其第四
句不继续抒情,却以景作结,这样的布局就叫“末句寓情于景法”
这种布局法的好处是,既能补充前面写景叙事之不足,又能把难言难状之情藏于景中,
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
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
”此诗是诗人在病中得知好友白居易贬江州的消息后,极为难过的时候写
的 。其第三句中的“惊”字 , 是心理状态 , 其第四句如写成“无言独自望寒窗”或“泪流不
尽望寒窗”等句,虽也合乎格律,但这只是实写,状其外形,内涵浅淡 , 远不如“暗风吹雨
入寒窗”
这第四句以景结情 。
这样景语作情语 ,
哀景抒哀情,
就能使诗人对白氏被贬一事究
竟是惋惜 , 是愤懑,还是悲痛 , 均蕴含于景语之中,留给读者去领悟,去想象 , 去补充;这
就使末句诗味隽永,耐人咀嚼了 。
八、倒叙突出重点法
一般说,
绝句的重点在后两句 。
在诗中,
如果把后发生的事情放在前面,
把先发生的事
情放在后面,就是为了突出先发生的事情而安排的 。这种方法叫“倒叙突出重点法”
。例如
张继的《枫桥夜泊》
,照次序 , 该先说睡不着觉,再说听到半夜钟声,最后说天亮前的月落
乌啼 。此诗采取倒叙法 , 先说“月落乌啼霜满天”
,再说“江枫渔火对愁眠”
,最后才说“姑
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有了这座著名的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
增加了枫桥的诗意美,引起了人们的遐想;而“夜半钟声”
, 渗透着宗教的情思,给人以肃
穆的感受 , 启发人对人生的回忆和反省 。这“夜半钟声”放到末句,使全诗的神韵得到完美
的表现,
使其具有无形的动人力量 。
由此可见,
倒叙突出重点法为不少诗人所采用,
是有道
理的 。诗人采用此法时,往往在第三句中使用“犹记”
、
“却忆”
、
“昔日”等词语,以说明后
两句是先发生的过去的事情 。
例如宋僧梵崇的
《春晚》
“春光过眼只须臾,
榆荚杨花扫地无 。
却忆菩提湖上寺,绿荷擎雨看跳珠 。
”
以上八法是绝句的主要布局法 。
在划分标准上,
有的依据结构,
有的依据内容,
有的两
者兼顾,
虽不能尽善尽美,
但对于学写绝句者相当有用 。
当然,
以上八法,
还不能包括无遗 。
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 宫衣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
鹧鸪飞 。
”此诗前三句一意顺承而下,末句陡转而结 , 就超出以上八法了 。又如窦巩的《南
游感兴》
“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 , 鹧鸪飞上越王台 。
”此诗
首句起,次句既承又转,三四句一气直下,以显出作意 。可见,诗的布局法不是死的,要灵
活运用 。深入生活的有功力的诗人,由于平时多吟诗,多写诗 , 多揣摩诗,日就月将 , 灵感
来时,缘情构思,缘思措辞 , 佳句飞至,下笔如有神,开阖呼应,自成章法,此所谓“天才
出于勤奋”
“功到自然成”也 。
- 自编的关于儿童童年的古诗词
- “错过战友聚会”的古诗有哪些?
- 杜牧古诗《泊秦淮》
- 怎么用古诗词来形容女孩子的眼睛
- 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
- mkv格式用什么播放器
- 关于松的诗句古诗词
- 适合小学生朗诵的古诗文有哪些?
- 五年级有哪些古诗
- 出自唐诗的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