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民族服饰有哪些特点?

一般来说,少数民族的服饰、语言、生活习惯等与汉族相比都有所不同 。在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 , 苗族时常被人提起,苗族的服饰也深受许多人的喜爱 。苗族的民族服饰别具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在苗族的服饰上布满各色绣花和图案 。苗族的服饰上面会绣有各式各样的字纹,也会绣一些花朵,如桃花、牡丹花等,色彩上的鲜艳明快给人一种热情、乐观的感觉 。衣服上的花纹和图案是苗族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将所见所闻的动植物具象为图案而绣在衣服上的,有各种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以及想象中的龙凤麒麟等 。总的来说,苗族服饰花纹图案的思路大致有三种:一是让几何纹样充当主体纹样,以绚丽多变的植物纹样作陪衬 。二是以动植物纹样充当主体纹样,以丰富多彩的几何纹样组成纹带,让几何纹样起到烘托的作用 。三是全部是几何纹样图案,用各种不同的几何纹样穿插组合,从而使得整个构图协调一致 。
其次,苗族的服饰离不开银饰的装饰 。毫不夸张地说 , 苗族是最注重银饰品的民族 。每逢佳节或者婚嫁等假日,银饰品是不可缺失的装饰内容 。苗族的银饰种类非常丰富 , 有头饰、身饰、衣帽饰等 。头饰主要有银冠、银角、银耳环、银耳坠等,身饰主要有银项圈、银项链、银腰牌等,衣帽饰则主要有银衣片、银帽花等 。在这些银饰中,耳环、手镯等的样式非常多样 。
最后 , 从苗族服饰的颜色来看,一般由青、蓝、白三种颜色为底色 。青年人比较喜欢用绿底蓝花,看起来比较时尚 , 上了年纪的人则喜用蓝底绿花,因为这比较耐脏,适合于平时的劳作,看起来也比较朴素大方 。
上述回答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苗族的民族服饰有哪些特点?】
苗族服饰简介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 , 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 , 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 , 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 , 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从造型上 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 。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 。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 。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 。盛装 , 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 。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 , 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 。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服饰详细介绍黔东南境内苗族男女便装均较为简朴 。男上装一般为左衽上衣和对襟上衣以及左衽长衫三类 , 以对襟上衣为最普遍 。下装一般为裤脚宽盈尺许的大脚长裤 。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衣和圆领胸前交叉上装两类,下装为各式百褶裤和长裤 。对襟男上装流行于境内大部分苗族地区,一件衣服由左、右前片 , 左、右后片,左、右袖六大部分组成 。衣襟订五至十一颗布扣,左襟为扣眼 , 右襟为扣子 。上衣前摆平直,后摆呈弧形;左、右腋下摆开叉 。对襟男上装质地一般为家织布、卡其布、织贡尼和士林布 。色多为青、藏青、蓝色与之匹配;下装一般为家织布大裤脚长裤 。近年来,青壮年多穿中山装 , 部分青年喜着西装 。左衽男上衣流行于从江、榕江八开、台江的巫脚、反排和剑河久仰等地的苗族村寨 。一件衣服由左前大襟、右前襟、后片及双袖组成 , 左襟与右襟相交于咽喉处正中,沿右胸前斜至右腋下至摆,订有布扣五至七颗,前摆、后摆均平直 。左、右腋下摆不开叉直桶形 。左衽上装布料一般为家织布或藏青织贡尼,颜色以青色为主 。左衽长衫结构与左衽上衣相同,差异仅在衣上至脚背,是苗族老年男子常穿的便装 。男便装下装一般为无直档大裤脚桶裤,裤脚宽盈尺许 , 裤脚与裤腿一致,由左、右前、后片四片组成 , 制作简便 。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装和无领胸前交叉式上装两类 。右衽上装结构与男上装中的左衽上装大体一致,唯方向相反 。无领胸前交叉式上装称"乌摆"(Ed bad,意为雄衣即男人的衣)是传统的苗族女装,如"袈裟",无纽扣,以布带束腰 。苗族女便装质地一般为家织布、灯芯绒、平绒、织贡尼、士林布等,颜色一般为青、蓝等色 。雷山、凯里、台江三县交界地区苗族中青年妇女 , 一般穿浅色右衽上衣,沿托肩、袖口及右大襟边缘精绣花鸟、花草图案花边或购买现成花边 , 围围腰 , 系银质围腰练,下装着西装长裤,挽高髻于顶 , 着耳柱,中年妇女多包白毛巾头巾,青年妇女多戴银梳或插银衣、塑料花等饰物 。老年妇女上装多穿右衽上衣或无领交叉式上衣,下穿长及脚踝青素百褶裙 , 系围腰,围与裙长 。老年妇女上装饰物一般为家织布或织贡尼 。颜色喜尚青、蓝色 。凯里市的舟溪、青曼、麻江县铜鼓、开发区白午及丹寨县的南皋一带苗族妇女便装上装 , 内穿翻领对襟中长衣,外套大领对襟大袖胸前交叉式上衣,袖口镶挑花花块 , 银链吊绣花围腰,套挑花护腕;下着过膝寸许百褶裙,扎挑花镶边脚腿,外套织锦式粉红色长袜 。丹寨县的扬武、长青、排调等地苗族女便装上装多穿右衽对襟上衣 , 前襟长及小腹,下着过膝中长裤,银质围腰练吊与裤长围腰 , 裹裹腿,中老年与青年服饰无异 。上、下装质料多为家织斜纹布、平纹布、灯芯绒、平绒及织贡尼等,头搭蜡染方帕或绣花头巾 。凯里市的炉山和黄平、施秉一带苗族妇女上装为无扣大领胸前交叉式上衣,以布带束腰;下穿过膝青衣红、白蜡花百褶裙,围紫色围裙片,质料多为家织布,颜色以青色为主 。雷山县的桃江、桥港、年显、略果,丹寨的排调、党早、加配、羊巫,台江县的反排等地苗族女便装,上装为齐腰紧身青素右衽上装,下着五至九寸长百褶裙,内穿紧身长裤,裙前后各拴一块二尺见方几何图案挑花围裙片,肩披挑花披肩 。上装质料一般为家织布、平绒布和灯芯绒,颜色素青,挑花工艺重红、黄、白三色,少见刺绣工艺品 。榕江县八开,从江县加鸠、宰便以及黎平县的水口 , 丹寨县雅灰等地苗族妇女便装,上装穿大开领对襟上衣,无扣,内束挑花胸兜,婚前着齐膝素百褶裙或长裤 , 婚后着齐膝蜡花百褶裙,外以围腰束之 , 上衣和围腰及胸兜边缘均镶挑花花边,衣袖大臂处镶棱形臂章式花块 。苗族男装盛装为左衽长衫外套马褂,外观与便装相同,质地一般为绸缎、真丝等,颜色多为青、蓝、紫色,各地无异 。女盛装一般下装为百褶裙,上装为缀满银片、银泡、银花的大领胸前交叉式"乌摆"或精镶花边的右衽上衣,外罩缎质绣花或挑花围裙 。“乌摆”一般全身镶挑花花块,沿托肩处一般镶棱形挑花花块,无纽扣,以布带、围腰带等束之 。头戴银冠、银花或银角 。盛装颜色为红、黄、绿等暖调色 。苗族服饰分类苗族服饰有性别、年龄及盛装与常装之分 , 且有地区差别 。据清代《百苗图》所载,凡八十三种 。另有考察资料称百余种 。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类别和若干款式 。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 。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 。今女我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黔东型,流行于黔东南 。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 。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为料 , 花饰满身,图案多为平绣的各种龙、凤、鸟、鱼及花卉 。雷公山一带女装独特,百初裙甚短,长者30厘米,短者不足20厘米,上衣花饰用彩线挑以各种几何图案 。妇女盛装银饰繁多 。川黔滇型,流行于川、黔、滇、桂等省区讲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区 。女装上为麻布衣,下为蜡染麻布花裙 。色调较浅 , 花饰不多,银饰亦少 。黔西北和滇东北一带,不论男女皆缀以织花披肩,大者形同斗笠 。黔中南型 , 流行于贵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处 。女装上衣多披领、背帕等,下装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蜡染裙 。以挑花为主,兼用蜡染 。贵阳、安顺、安龙等地的花溪式女装,其披领酷似一面旗帜 , 俗称「旗帜服」,花饰也多 。海南型 , 流行于海南省 。女装多为右偏襟青布长衫,蜡染布筒裙 , 花饰少 。苗族的头饰苗族男子头饰除从江县岜沙和剑河县久敢摆尾等小部分地区部分成年人蓄发挽髻于头顶外,境内绝大部分地区青年留分头 , 部分地区所包的头帕直径40厘米 。近年来,大部分老年男子多戴上皮帽 。苗族儿童头饰多留头顶左、右两撮扎梳成两根小辫或扎成两把,如古代汉人之"总角" 。妇女头饰一般挽高髻于顶,别上银针、银簪及插上银梳、塑料梳、木梳等梳子 , 雷山、凯里、台江三县交界地区包白毛巾头帕,黄平一带戴缩褶帽 。凯里市舟溪、青曼及麻江铜鼓、开发区白午,丹寨县南皋、新华等乡镇苗族妇女发式有已婚和未婚之别 。未婚者,挽锥髻于头顶,戴无底覆额帽,插银梳或银花;已婚者梳平髻于头顶,将头发盘成波浪状覆盖在前额,头戴银花或银梳 。凯里市的炉山和黄平、施秉两县苗族未婚女子从七、八岁起头戴平顶缩褶帽,外缠自染的紫色或白色三角巾 , 已婚女子和老妇人将头发盘缠于头顶,戴上无底或半边底的覆额缩褶帽,外扎紫色手帕,便装无更多头饰 。丹寨县扬武、排调、金钟、长青、龙塘等地苗族妇女未婚者挽高锥髻于头顶,戴无底帽,已婚者挽平髻于头顶,搭方帕或蜡染巾 。雷山桃江、掌雷,丹寨党早、羊巫、加配 , 台江反排等地苗族妇女多用茶油或菜油将头发浸湿,挽成高髻于头顶 。用毛线等物将头发拴成一格一格状 , 头戴银梳或木梳 。台江的台拱、施洞,剑河柳川、革东等地苗族妇女头饰与其他地区的无大异 。苗族妇女比较重视耳饰 , 绝大多数都佩戴耳环、耳坠、耳柱等饰物 。耳环有实心银耳环和空心银耳环两种 。此外,还有耳坠、泡花耳环等 。耳坠多附在耳环上,多为瓜子形饰物 。耳柱是苗族妇女中最常见的耳饰,有如缝纫机的梭心卷线器 , 一头大、一头小,用线将耳柱与耳朵拴在起 。编辑本段苗族银饰流行于黔东南和湘西苗族地区 。有银冠、银珈、项圈、披肩、项链、牙签、髻簪、耳环、手镯、戒指等 。项圈由小到大多达七圈为一套 , 重二千余克 。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绕如螺旋 , 或偏圆,平面上錾出各种花纹图案 。项圈是苗家姑娘恋爱、结婚必备之物 。牙签一般由数根薄而透明的牙签和四到八条银链、小银铃组成,每条银链又由数十个直径不超过2毫米的小银环连缀而成 。每个零件又编、錾、刻出各种图案,常见的有鸾凤交颈、双凤朝阳、并蒂桃等,以祝愿幸福吉祥;鲤鱼跳龙门、梅花满场等表达好愿;针筒、猴子喜桃、狮子滚绣球等则表现生活情趣;一副牙签要同时具备形美、色明、声脆、实用等优点 。苗族银梳流行于黔东南苗族地区 。苗语称“耶尼宋”、“依尼” 。用银和木制的梳子 。长约16厘米,梳面有三只鸟的图案,亦有与之相称的其它图案 。梳背有十一朵银花,吊一个小银链,悬有喇叭状的银筒,稍一摆动,便叮当有声 。梳子的两条副角有银链连着一颗长长的银针,银针插在发簪的左右侧 。苗族银镯苗语称“尼秋把” 。姑娘戴于腕间的银饰品 。出自民间银匠之手 。通常将银子抽条做成 。较讲究者饰以花纹图案 。苗族银项苗语称“谢垛尼” 。姑娘戴于颈脖的银饰品 。出自民间银匠之手 。将银子抽成长条做成,或抽成银丝,由多根银丝穿织图案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