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闲梦远古诗翻译赏析

【望江南·闲梦远古诗翻译赏析】
《望江南·闲梦远》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李煜 。其古诗全文如下:
闲梦远 , 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 。忙杀看花人 。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
前言
《望江南·闲梦远》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的词作 。词人选取春秋两季景色为代表去着力描绘,采取梦幻的形式,将虚景与实景融合为一,借梦境抒情,表达对故国清幽自在的情境和人物的追慕之情 。
注释
⑴望江南:此词调名一作“望江梅”,又作“忆江南” 。李煜此词调名下共二首,《花草粹编》置于《望江南》下,未析为二首 。《全唐诗》、《历代诗余》将此调下二首与《望江南》二首归为一调,计为四首 。
⑵闲梦远:闲,指囚禁中百无聊赖的生活和心情 。梦远,指梦见遥远的地方,也指梦长 。
⑶南国:一般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这里指南唐国土 。正芳春: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 。芳春:美好的春天 。唐陈子昂《送东莱王学士无竞》有“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句 。
⑷管弦:管乐器与弦乐器,也泛指乐器,这里指各种乐器共同演奏 。江面绿:指春天里江水明彻而泛绿色 。绿 , 也作“渌” , 水清彻的样子 。
⑸飞絮:飞扬的柳絮 。辊:有本作“滚” , 翻滚 , 滚动 , 转动 。轻尘:指车马过后扬起的尘土 。此句比喻柳絮像细微的尘土在空中地下翻滚 。
⑹忙杀:犹言忙死 。杀:同“煞”,形容极甚 。忙杀,《花草粹编》、《全唐诗》等本作“愁杀” 。
⑺清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 指深秋 。唐杜甫《宿府》有“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句 。
⑻寒色:指自然景物在寒冷时节的颜色 , 即秋色 。暮:萧本二主词等本中作“远” 。
⑼芦花:芦苇花絮 。隋江总《赠贺左丞萧舍人》有“芦花霜外白 , 枫叶水前丹”句 。泊:停泊,停放 。
⑽笛在月明楼:全句意谓笛声发自于月光照耀下的高楼 。月明:月光明照 。
翻译
闲梦悠远,南国春光正好 。船上管弦声不绝于耳,江水一片碧绿,满城柳絮纷飞,淡淡尘烟滚滚 , 忙坏了看花的人们 。
闲梦幽远 , 南唐故国正值秋高气爽的清秋 。辽阔无际的江山笼罩着一片淡淡的秋色 , 美丽的芦花深处横着一叶孤舟,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洒满月光的高楼 。
赏析
这两首同调的词,描绘了两幅江南美景 。全词以“闲梦”起,以秋意收 , 用凄寒冷寂的秋景直抒作者孤苦怀思的悲情,缀笔不多而气氛浓郁,未见雕琢而含蕴深远,描摹生动,笔笔见情 , 足见才力 。
第一首写春景 。
“闲梦远 , 南国正芳春 。”概括写出广大的江南地区,正是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 。春之名“芳”,使人如见百媚千娇的花容,如闻馥郁的花香 。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 。忙杀看花人!”词人从三方面具体描写了这“芳春”美景 。首先是春风拂面、水波荡漾的春江 。“船上管弦江面绿”的“江”,当是流经南京城的长江支流秦淮河 。春满金陵,石城生辉,秦淮河上绿波荡漾,画船游舫,来往穿梭,船上丝竹相和,飞扬出舷的乐声飘荡于水波之上,动人心魄 。这里,词人仅在一句之中 , 就把有形之物、无形之声和鲜明之色集合调配绘制成一幅水上音乐会的画图 。句末的“绿” , 乃是春天的颜色,是生命力的象征,它既写水色,亦状春色 。它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样,一下就将生机勃勃的江南春色概括无余 。其次,词人又把目光转向陆地,抓住春风杨柳、飞絮满城的典型景色,进一步写出江南春景之美 。“满城飞絮滚轻尘” , 是实景的形象描写,同时还是对春风的暗写 。词人并未直接写春风,但从那一“飞”一“滚”之中,却已使人觉得扑面的春风是无所不在了 。“轻尘”翻滚,除春风吹拂的自然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人为的因素造成的 。春色美好,人人皆欲观赏 , 游人多了,自然也就践起轻尘滚滚,故“滚轻尘”乃借物写人,说明游人之多 。只有这样,才能与下面的描写自然地衔接起来 。“忙杀看花人”:春是百花盛开之时,观赏众芳,确是赏心悦目的快事 , 所以,写春是很难不写花的;但词人却不直接写群花如何美丽动人,而只说把看花人“忙杀”了 。一个“忙杀”,则百花之美,看花人兴致之高,人之多,场面之大,尽在其中 。
第二首写秋色 。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词人笔下的江南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其总的特色是一个“清”字 。“清” , 兼有清澈明朗和清爽凉快之意,它概括出秋天的景色和气候两方面的特点 。正因为“清” , 词人才能将这秋景(无论是近、中、远景)看个清清楚楚,也才能将这秋景生动地描绘出来 。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在总括秋色之“清”后,接着,也是从三方面对之加以具体描写 。首先是远景,词人从大处着墨 , 给“千里江山”敷上一层“寒色”,勾画出一幅江山秋晚图 。所谓“寒色”,乃清冷之色 。“寒”与“清”,其义是可以合二而一的 。“寒色远”的“远”,既说明是远景,又是对千里江山皆寒色的一个模糊的数的量度,它还与“闲梦远”的“远”在内容上有内在的.联系,即以在一片“寒色”掩映之下的“千里江山”之“远”,来说明“闲梦”之“远” 。其次是中景 。“芦花深处泊孤舟”,既是写自然景物,也是写人的活动 。“舟”之谓“孤”,除从数量上指舟乃独木一叶外,也暗点出舟中人的孤独,使人想象出其身世之漂泊凄苦 , 心情的酸楚悲凉;如再看这“孤舟”乃泊于芦花深处 , 则其孤独、凄苦,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它在情调上与前面的“清”“寒”是完全一致的 。“笛在月明楼” , 是说秋月当空,银光如泻,高楼之上 , 笛声忽起,那悠扬的笛声,忽高忽低,时断时续,它说明吹笛人的心灵在颤动 , 听笛人的心潮在激荡 。古代诗人,大都以笛声写离别之思,表哀怨之情,故向秀思旧,有感于邻人吹笛之发声嘹亮 , 叹而赋日:“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唐人亦有“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声?……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杜甫《吹笛》)之句 。由此可见 , 词人在这里所表达的也是一种思念故国的眷恋难舍之情 。不过,它不像前面那样是由“清…寒…孤”等字予以点出,而是隐含于笛声之中 。我们只有明了了这一点 , 才算把握住了此句内容的实质 。
总之,这两首词的写法是基本相同的,即都是先对景色的特点作总的概括,然后再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具体描写;所不同者,是它们的色调和情调,即前者色暖,后者色寒,前者欢快,后者凄清 , 由此造成的意境也有所不同 。
古诗原文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
译文翻译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
注释解释
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 , 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 。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
壕:护城河 。
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
咨嗟:叹息、慨叹 。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 。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 , 放意肆志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 , 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 , 写下了此词 。
诗文赏析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 , 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 , 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作者写景 , 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
下片写情 , 乃触景生情 , 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寒食 , 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此处点明“寒食后” , 一是说,寒食过后 , 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 , 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 。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 。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 , 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年华” , 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 。这一境界 , 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 。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 是典型的借景抒情 。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 。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