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黄巾起义,是如何从占据优势,走向失败的( 二 )

】相比陈胜吴广起义 , 西汉末年的绿林起义 , 张角的黄巾起义 , 是有预谋 , 有组织 , 并且有自己的政治追求的 , 这无疑比起几位“前辈” , 张角起义的成功性 , 要大得多 。
首先 , 张角把全国信徒按照地区 , 建立了军政合一的组织“方” , 共设三十六方 , 各方首领称"渠帅" 。太平道拥有了基础的武装力量 。
其次 , 派了自己的大弟子马元义潜入洛阳 , 和内应(信奉太平道的宦官)里应外合 , 时间一到 , 摧毁东汉朝廷的政治中心 。这是一个大招 , 如果成功 , 东汉朝廷就会陷入动荡 , 起义军就可以短时间内 , 取得绝对的优势 。
再次 ,, 当时天下分为十三州 , 太平道分布在主要的八州 , 其中 , 张角本人在冀州 , 就是现在的河北和安徽 。山东的一部分 , 人口众多 , 并且离洛阳不远 。按照原定的计划 , 是八州同一时间爆发 , 让汉军无法顾及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黄巾起义,是如何从占据优势,走向失败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四、东汉朝廷的准备
太平道的大力发展 , 并没有引起东汉朝廷太多的重视 。据《后汉书杨赐传》记载 , 当时的司徒(三公之一)杨赐发现了问题 , 和属下刘陶商议后 , 上奏朝廷 , 说:
“张角等人大势已成 , 若是下令州郡逮捕讨伐 , 可能会直接把他逼反 。应该严令刺史及郡太守等官员 , 把流荡他乡的人区别出来 , 派人将他们送回原籍 , 通过这种方式削弱张角的党羽 , 然后诛杀这些人的首领张角 , 可不费力就平定张角之乱 。”
杨赐的建议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 可惜 , 不知道什么原因 , 汉灵帝竟然没有看到这份奏章 , 直到黄巾起义爆发 , 汉灵帝才看到 。
《后汉书刘陶传》中 , 则记载:“光和六年 , 时任侍御史刘陶与奉车都尉乐松、议郎袁贡联名上疏 , 说张角党羽众多 , 之前司徒杨赐请诏下令保护遣送流民 , 因为杨赐不在位 , 导致政令没有执行 , 请求皇帝明确下诏 , 捉拿张角等人 。”但是汉灵帝并未回应 。
《后汉书灵帝本纪》中记载:“光和四年 , 闰月辛酉((闰九月初二) , 北宫东掖庭永巷署灾 。司徒杨赐罢 。冬十月 , 太常陈耽为司徒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黄巾起义,是如何从占据优势,走向失败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结合以上三个记载 , 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 , 在光和四年 , 杨赐已经对于太平道有所警惕 , 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办法 。
可是并没有得到皇帝的重视和回应 , 杨赐只好去面见皇帝陈述 , 也许是给自己的老师面子 , 或者想尽快打发走杨赐 , 汉灵帝口头同意了杨赐的建议 。这就有了刘陶上书中所言的“请诏”之事 。
而恰好闰九月北宫有灾 , 作为司徒的杨赐 , 被依例罢免(天人感应 , 发生天灾 , 罢免三公) 。
杨赐的罢官 , 使得原本既定的策略 , 没有被执行 , 才有了光和六年刘陶再次上书的情况 。这次上书 , 依然没有得到汉灵帝的重视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黄巾起义,是如何从占据优势,走向失败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五、东汉朝廷和太平道的对比
光和六年 , 这时的张角 , 是占了很大的优势 , 一方毫无防备 , 一方预谋已久 。另外 , 东汉朝廷的常备军力很少 , 在洛阳的中央军和周边八关的守军 , 大约只有三四万人 。凉州、幽州、并州等地的边军 , 能动用的不多 。因为政治体制的原因 , 地方守备力量很差 。
而黄巾军 , 拥有几十万的军队 , 虽然大部分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 , 但人数差距非常大 , 数量的差距 , 足以弥补质量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