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齐地兵学的文化特征与历史贡献

兵学思想与文化 , 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我们在今天要全面认识和科学评价齐文化的主体内容、基本特征、重要价值、深远影响 , 了解与总结齐地兵学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
先秦时代|齐地兵学的文化特征与历史贡献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齐地兵学甲天下”
作为整个思想文化的有机构成 , 兵学的产生、发展、成熟 , 与人类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总体发展演化 , 有着深刻的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 , 也与地域文明的主导趋势相同步 。换言之 , 先秦时期的兵学文化 , 同样显示出鲜明突出的地域特征 。大致而言 , 它在当时主要体现为三大类型:即齐地兵学文化、三晋兵学文化和以楚、吴、越为代表的南方兵学文化 。
在这三大兵学文化体系中间 , 齐地兵学尤为重要 , 用李零教授的话说 , 就是“齐国兵学甲天下” 。它是先秦兵学文化中的最主要构成部分 , 其兵学数量之繁富 , 思想之精粹 , 范围之广泛 , 个性之鲜明 , 影响之深远 , 在先秦诸侯列国中是首屈一指的 。这表现为兵学著作数量繁富 , 蔚为大观 。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兵学著作大部分都诞生于齐鲁大地 。就齐国而言 , 收入《武经七书》中的五种先秦兵书 , 属于齐地兵家系统的就有三种:《司马法》《孙子兵法》和《六韬》 。另外 , 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记载 , 齐国的重要兵学著述 , 还有《齐孙子》(即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孙膑兵法》)八十九篇 , 《子晚子》(今佚)三十五篇等等 。而在《管子》一书中 , 兵学思想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所涉及的军事问题的篇目 , 就有《兵法》《制分》《七法》《地图》《参患》《势》《九变》《霸言》《小匡》《小问》《幼官》《侈靡》《重法》《法法》《立政》《大匡》《八观》《五辅》等等 。所有这些情况都表明 , 在先秦及两汉传播的兵学著作中 , 数量最为丰富 , 内容最为精博 , 且影响最为深远者 , 当首推齐国兵学著作 。
齐地兵学特征之一:成型最早 , 地位最尊
学术界一般的看法是 , 齐地文化的最早源头为东夷文化 , 东夷文化的重大特色之一 , 是骁勇善战 , “尚武”之风盛行张扬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 就是蚩尤作兵 , 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战神——兵主 。《史记·封禅书》载:“八神将自古而有之 , 或曰太公以来作之”“三曰兵主 , 祠蚩尤 , 蚩尤在东平陆监乡 , 齐之西境也 。”秦始皇东巡封禅时必祠包括兵主蚩尤在内的八神;汉高祖刘邦起兵反秦 , 也祭祀兵主蚩尤 , 以壮军威 , “为沛公 , 则祠蚩尤 , 衅鼓旗” , 击灭项羽 , 夺取天下后 , 复“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 。这些有关战神蚩尤的传说与祀祭活动 , 正好从一个侧面透露了齐地兵学文化源远流长、植根深厚的曲折消息 。
如果说兵主蚩尤现象还属于神话传说的范畴 , 那么齐国的开创者姜太公则可以称得上是先秦兵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实实在在的奠基者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 , 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 。其事多兵权与奇计 , 故后世言兵及周之阴权者皆宗太公为本谋 。”
而作为先秦兵学源头之一的“古代王者司马兵法”的发明和总结 , 也与姜太公和齐地兵家有直接的关系 。司马迁称姜太公、王子成甫等人对《司马法》“能绍而明之” , 这当然是正确的评价 , 但是尚不够全面 。实际上姜太公等人对于古代王者司马兵法的诞生 , 乃是关键性的人物 , 从某种意义上讲 , 他们是古代王者司马兵法的创始人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对此曾有明确的阐述:“周之始兴 , 则太公实缮其法;始于岐都 , 以建军制;六步七步 , 六伐七伐 , 以教战法 。陈师牧野 , 太公以百夫致师 , 以成武功 , 以四万五千人胜纣七十万之众 。周《司马法》 , 本太公者也 。”可见没有姜太公等人 , 就不会有以“古代王者司马法”为代表的“军法”(“军礼”)的面世 , 也就不会有中国古典兵学的肇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