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根据王阳明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文章插图
那么,王阳明之心学,对当代人有着怎样的启发呢?今天,我们便以戏说的角度,来剖析一下王阳明心学的精髓。相信有不少朋友在读心学的过程中,想从中汲取“成功学”的理论,走一条建功立业的捷径。之所以与心学有关的图书如此畅销,原因大抵如此。正因为现代人对成功的诉求,让心学成为国学领域中的一大“IP”。但以笔者的观点看来,我们能从心学中汲取到成功学的知识吗?不可能。为什么呢?毕竟,王阳明的心学,是基于儒学上的一大学说。想要剖析心学,就得看清儒学的本质。如果真的能看透儒学的本质,你就会明白从中获取成功学知识无疑是天方夜谭的。
文章插图
说着说着,我们就已从原始话题上引申出了又一大话题:儒学的本质是什么?儒学贯穿了两千年中国“中世纪”,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发生流变,但它的本质却是模糊不清的。探讨儒学之本质,不能仅通过先贤所留的典籍,尤其是连国学门槛都未曾踏足的门外汉。在孔子扬名之前,就已经有了最原始的儒学,只不过,孔子将其改良并发扬光大了。所以,当“儒家”这一概念诞生之后,儒学就已经脱离了原始的样子。到了汉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背景下,儒学又成为与皇权伴生的独立系统。至于魏晋乃至唐朝,对于儒学来说实属衰落期。为什么李渊要将老子尊为“唐圣祖”?就是因为李耳姓李,李皇帝也姓李。因此,唐朝的国教是道教,国学是道学,儒生在唐朝的地位虽高,但仍无法与宋代的儒生相提并论。宋明理学的诞生,给了儒学充足的发展空间。可以说,宋、明两朝的儒学,已重焕新生,成为无可替代的国学。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清末,直到科举退出历史舞台后,儒学才再次出现了短暂的衰落期。不过,随着民国时期新儒家的诞生,儒学再次摆脱窘境,时至今日儒学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头戏。所以,儒学虽有被儒生引为核心的“道统”,但其本质却始终在流变,我们没法给儒学一个精准的定义。所以,我们还是将剖析的重点放在儒学与心学重合的部分。儒学所崇尚的君子之道,也就是儒生的精神目标,无非几句话:“为生民立命,为天下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心学是儒学的一大分支,可以说它的精神目标与儒学没有区别,无非是以君子的身份立足于世,志向远大者或许还会想要向圣人靠拢。
文章插图
根据儒学及心学的思想,想要成为“君子”,总共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最简单:科举。总体来说古代的儒生还是比较踏实的,想要成为圣贤人,就得读好圣贤书。怎么读好圣贤书?首先是熟读,然后是背诵,最后再把书里的每个字剖析考据一遍。汉代的儒生,就是这样做的。当然,在读书的过程中,还得用学到的东西对自己进行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正所谓“学而优则仕”,如果你将这套理论学得差不多了,那么,就有机会成为高人一等的士大夫,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离圣人更进一步。第二条路,有些缥缈空灵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味:向内求。显然,这就是王阳明的追求,他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孔夫子能成为一代圣人,难道我王阳明不能吗?孔夫子是肉体凡胎,我也是肉体凡胎,凭什么他能成为圣贤而我不能呢?我觉得,自诞生之日开始,我原本也是个圣人,只不过我的本心被各种欲望或肮脏的东西玷污了,不再是圣贤之心。所谓向内求,就是净化自己的心灵,将贪嗔痴慢疑这些不良心态全部排除体外,还原一颗圣贤本心。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王阳明的心学就是一场“心”的修行,而不是用实际去证明什么。显而易见的是,这种“心的追求”与当代人眼中的成功大相径庭。
- 他是中国最后一个圣人,生而不凡,明代心学集大成者
- 古人如何绘画出江山地图这个技巧现代人绝对想不到!
- 五魁首、八匹马,划拳吆喝的行酒令是啥意思?专家:现代人不懂
- 古代武举科考开硬弓,力度180磅以上,现代人可能连弓拉不开
- 面对来者不善,不如学学圣人王阳明如何巧妙应对?
- 千古奇人王阳明,他有多牛不是你随便想像的
- 16岁自闭症男孩写宋体字,字体让现代人膜拜,远胜许多现代书法家
- 心学大师王阳明,如何运用上兵伐谋,让宁王朱宸濠一步步上套呢
- 王阳明审案从来不按套路出牌,手段略显奸诈,结果令人拍案叫绝
- 万万没想到,我一个现代人的避暑方式输给了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