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男孩被幼儿园劝退,父母痛悔不已:总这样跟孩子说话,毁一生( 二 )

  • 通过比较强求孩子:XXX都能做到 , 你为什么不能呢?
  • 看似安慰 , 实则否定孩子的感受:不要哭了;不要难过了;有什么大不了呀 。
  • 询问:“今天在幼儿园做什么了?吃什么了?老师今天批评你几次?”这种询问也并不是在跟孩子沟通 , 这只是在了解情况 。 ……
  • 以上沟通方式 , 都缺乏亲子之间情感层面的交流 。
    以至于这个孩子真正的内心感受和体验 , 从未曾有机会被打捞、被命名 。 他的内心世界一直是封闭且混沌一片的 。
    用通俗的词说 , 就是这个孩子 , 他还没开窍 。
    5岁男孩被幼儿园劝退,父母痛悔不已:总这样跟孩子说话,毁一生文章插图
    5岁男孩被幼儿园劝退,父母痛悔不已:总这样跟孩子说话,毁一生文章插图
    那么到底要如何破解呢?怎么样跟孩子说话 , 才算是“看见孩子”?
    简单说 , 就是父母得要尽量在情绪、感受层面 , 去跟孩子保持“同频共振” 。
    下面再举一个例子 , 来说明怎样才是“同频共振” 。
    假设幼儿园里 , 老师要求孩子们学习拍皮球 。
    班里其他孩子都学会了 , 可是偏偏你家孩子一直不会拍 。
    人都有从众心理 , 只有你的孩子学不会拍皮球 , 自然会很焦虑 。
    此刻 , 我们要如何去跟孩子交流呢?
    有的家长可能会跟孩子说:你看谁谁谁多会拍 , 你怎么就拍不好呢 。
    事实上 , 这不是同频 , 这是比较和责备 。 孩子听了只会开始自我怀疑 , 甚至变得退缩 。
    还有家长会跟孩子说:没关系 , 加油!只要跟着学 , 你就会拍好的 。
    这种话比第一种要好 , 它没有了批评和指责 , 但它也不是同频 。 因为这样的话听到孩子的耳朵里就是 , “爸爸妈妈是希望我能够拍得好的 。 我应该拍得好 , 不然就不是妈妈的好宝宝 。 ”这也会带给孩子焦虑和无助感 。 此时 , 亲子之间也是失联的状态 。
    那么 , 真正的同频共振是怎么样的呢?是温和地跟孩子说 , 哦 , 你总也拍不好球 , 一定很着急是不是?别人都能拍的好 , 你却做不到 , 那个时候你会很难过吧?
    就是把孩子经历的事情 , 以及背后的情绪说给孩子听 。
    【5岁男孩被幼儿园劝退,父母痛悔不已:总这样跟孩子说话,毁一生】就好像我们是一面镜子 , 客观地映照出孩子的心灵世界 。
    这样 , 就等于给出了一个同频共振的回应 , 而后 , 孩子在心中就会升起一个信念:“原来我的心情和感受是这样 , 爸爸妈妈理解我了 。 我被看见了 。 真好 。 ”
    一个真正被照见的孩子 , 识别和管理情绪的能力会更强 , 与他人相处之时也就更能够对他人感同身受 。 高情商的孩子 , 就是这样养出来的 。
    5岁男孩被幼儿园劝退,父母痛悔不已:总这样跟孩子说话,毁一生文章插图
    5岁男孩被幼儿园劝退,父母痛悔不已:总这样跟孩子说话,毁一生文章插图
    最后 , 再回到文章开头的案例 。
    要一些习惯了压抑情感的父母 , 学会去跟孩子用情绪、感受层面的语言交流 , 不是一件易事 。
    如果你家孩子也存在“怎么说话都不听”的情况 , 甚至社会化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 那么下面两个简单建议是给你的:
    第一个 , 父母自身肯定要成长 。 学着去感受自己的情绪、情感和各种身体感受 。
    第二个 , 日常交流中 , 多去描述孩子做某个事情的感受 。
    比如上面拍皮球的例子 , 父母就可以说 , “你真的很喜欢拍皮球 , 你看你的小脸红扑扑的 , 眼睛都在笑 , 你一定玩的浑身舒畅!”就是尽量去把眼前看到的孩子 , 他的身体变化描述出来 。
    第三个 , 多帮孩子了解 , 在与他人互动时 , 他的A , 会引发别人的B , 别人的A , 会引发他的B 。 很简单的例子就是 , 宝贝 , 当你这样用力推我 , 我会疼 , 会不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