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金融的朱元璋发行纸币,通货膨胀逃不掉,不过也有意外收获

大家好,我们的烨霖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非洲之角的索马里兰,街头有一种奇景,就是满街堆放的钞票。每个商贩都会有一个铁皮手推车,车柜外面是一层铁丝网,透过铁丝网可以看到一摞摞的钞票。
不懂金融的朱元璋发行纸币,通货膨胀逃不掉,不过也有意外收获
文章插图
索马里兰街头的钞票在市场里还有许多换钱商,他们把钞票堆成垛,最大的钞票垛长宽高各有一米,重量超过一吨。但如果把这一吨重的钞票换成美元,攥在手心就能带走。索马里兰的货币单位是先令,每一千先令大概价值人民币一元。在索马里兰,市面上大多数一千先令钞票都是全新的,一沓一百张的钞票全是连号,人们使用时也是按沓算,根本不用拆开。其实,这种情况不是孤例,咱们中国历史上就有。不过,今天说的不是民末的通货膨胀,而是更早远的时期,那时世界上其他国家甚至还没有纸币这种东西,比如宋、元、明三个朝代。宋元时期,人们对于纸钞有着清醒的认识。政府发行的纸钞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背后有准备金,纸钞可以随时兑换铜钱或银子,人们不是看重这张纸,而是看重它对应的实际财富。所以,宋元都有着较为严密的准备金制度,只是到了后来,由于财政的压力,偷偷地将准备金挪用了。但由于政府操作还是有一定的规则,所以能够保证纸钞在崩溃前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正常流通。但到了明朝,朱元璋对权力斗争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对金融、财政、贸易却一窍不通。加上他强调后代必须完全遵从他设计的制度,因此明代的财政制度可以说是最保守、最落后的。
不懂金融的朱元璋发行纸币,通货膨胀逃不掉,不过也有意外收获
文章插图
朱元璋为什么这么丑?由于对纸钞的原理一无所知,明代的准备金制度也是最差的,这导致明代建立不久之后,纸币制度就已经崩塌。民间由于不信任政府,所以退回到了硬通货之中,使用白银作为货币,不再理睬政府的纸币。其实,朱元璋在统一全国之前,就开始着手建立新的金融体系。最初,他效仿唐宋,铸造了一批铜钱进行流通。但由于战乱,铜矿开采陷入停滞,政府只能强迫民间把铜器上缴用来铸币。这种做法引起了民间的不满。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朱元璋开始效仿元代发行纸币。明代发行的纸币叫“大明宝钞”,币值分为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等。明代纸币在币面上除了“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中书省(后改为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十五两,仍给犯人财产”等文字之外,还考虑到有许多人不识字,在钞票上画上钱串图样来标明面值,每画一串,代表一百文。大明宝钞
不懂金融的朱元璋发行纸币,通货膨胀逃不掉,不过也有意外收获
文章插图
根据朱元璋的想法,他是打算一百文以上的交易使用纸币,一百文以下的使用铜钱。他规定,每一贯钞票相当于一千文钱或银一两;每四贯钞票相当于黄金一两。这样,不仅将纸币与铜钱挂钩,还将铜钱与黄金、白银的比值也都挂上了钩。朱元璋认为,只要强行规定币值,并用严刑峻法强迫民间接受,就可以保证纸币的流通。但是,与宋元时期的纸钞比起来,大明宝钞的缺陷非常明显。首先,宝钞完全没有准备金制度,所有的纸币都是不可兑换的。虽然朝廷公布了纸币与黄金、白银、铜钱的兑换比率,但是,纸币却无法与金属货币自由兑换,比如,一个人持有一两黄金,到政府可以按照官方比率换回四贯纸币;但是,当他想拿回一两黄金时,政府却不肯兑换了。如此,纸币成了政府从民间榨取真金白银的工具。
不懂金融的朱元璋发行纸币,通货膨胀逃不掉,不过也有意外收获
文章插图
如果老百姓不想把黄金白银兑换成纸币呢?朱元璋的办法是:发布禁令,民间不得以金银进行交易,也不准物物交换,必须使用纸币或铜钱。禁止了金银交易,而铜钱的数量又很稀少,人民也只有纸币这一个选择了。其次,大明宝钞的发行不限量,政府想印多少印多少。更夸张的是,最初宝钞竟没有以旧换新一说,人们把钞票用烂了,纸币居然就算失效了。到了后来,政府才后知后觉这个问题,开始有了以旧换新的制度。再次,朱元璋在税收上做手脚,收税时,要求人民不能全部使用纸币。这才是最狠的,比如民间缴税时,只能百分之七十用纸币,百分之三十必须用铜钱或者金银。而民间金属货币不足时,只能花高价去购买,结果纸币立刻出现了贬值。随着钞票的持续贬值,皇帝在税收中也更加偏好金属货币,有记载说,通货膨胀到一贯纸币只值一文钱时,朱元璋还强迫按照一贯纸币兑换银子二分五厘的标准上缴银子作为税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