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的那家小馆子,是我家的第二“厨房”

“老板娘,今天中午我给你当传菜小妹吧!”
眼前这个手脚麻利的四川妇女,表情停滞了两秒,手上的活儿丝毫不怠慢,“你干不来!”她笑着拒绝。
 楼下的那家小馆子,是我家的第二“厨房”
文章插图
*作者供图
干不干得来不好说,餐馆这会儿总归有点缺人手就是了。一月的广东天气不算冷,五六张折叠桌摆出了马路边,红色塑料椅上坐满嗷嗷待哺的食客。小区门口的“正宗川味”开了11年,第三年的时候被琴姐老公盘了下来,是商业街上唯一一家正经“整米饭”的地儿。
只听“滋啦”一声,老板在厨房喊“上菜咯”,捧出来的水煮鱼一层热油还在微沸,刀口辣椒和花椒的浓郁香气像风筝拉的线,扯出去好远,引得鼻子自动跟随。
 楼下的那家小馆子,是我家的第二“厨房”
文章插图
泼上热油的水煮鱼 *淘最厨房
食欲打开的同时,紧绷的精神好像也开始渐渐舒缓。
每一个在小餐馆寻求慰藉的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美食净土。
在周边食客眼中,小区门口这家川菜馆的灵魂有两个:热情好客的老板娘,和新鲜正宗的水煮鱼。商业街另一头刚上班不久的琳姐,就是这两个灵魂的忠实拥趸。
被正式掳获之前,她已经连续吃了好几周面条,“再吃我就变成面条人了!”说这话的时候,琳姐脸上纹的韩式平眉一动一动的,让人忍不住憋笑。
 楼下的那家小馆子,是我家的第二“厨房”
文章插图
*《蒲公英》
和许多嫁入广东人家的外省人一样,琳姐们大多要适应夫家一点辣油星子都见不着的饮食传统。仿佛一日三餐也随肉身嫁了过来。
“我娘家人以前过来探亲嘛,悄悄把我拉到一边说:‘你家啥条件啊,怎么连个辣椒都没有’”,土生土长的湖北闺女只好在每个工作日中午,靠水煮鱼解解馋。
在异乡的生活中寻到熟悉滋味,大概是普通人对抗疲倦与庸常最得力的武器。
 楼下的那家小馆子,是我家的第二“厨房”
文章插图
店里的菜单,都是熟悉的川菜 *作者供图
趁琳姐打听我婚恋状况之前,我先下手为强:“琳姐你女儿多大啦?口味是不是也被‘粤化‘了?”
“何止啊,菜里放一点点辣椒她都要挑出来!过年把她放回湖北老家,邻居还笑我说‘你女儿只吃青瓜炒火腿’。”
 楼下的那家小馆子,是我家的第二“厨房”
文章插图
被“粤化”的闺女,吃一点点辣都不行 *pinterest
也不知道是母亲的极力推荐起了作用,还是水煮鱼的嫩滑鲜香改变了精神意志,小姑娘还是朝水煮鱼动筷了。
眼前这盆有两斤分量的水煮生鱼,是今天中午琴姐和女儿小慧的主餐。芹段的绿此刻可以忽略不计了,满眼都是被红油辣椒浸淫着的雪白鱼肉。新不新鲜,滑不滑嫩,夹起来的瞬间,那被汆烫得卷曲的鱼肉片和弹出的辣油,已经说明一切。
 楼下的那家小馆子,是我家的第二“厨房”
文章插图
白嫩爽滑的水煮鱼 *搜狐网
小慧边吃,边发出“嘶——呼——”交替的声音,显然她还需要慢慢适应这种麻辣的滋味。
老爸不在,来自另一半血脉的嗜辣习惯,正悄悄从身体里逐渐唤醒。
小餐馆内外,不止和谐美满的家庭。老潘拄着拐杖进门的瞬间,我就留意到了他。那根带小四脚的铝合金拐杖,是中风患者的特殊用具。
“我又来了”,老潘和琴姐打了声招呼,以极其缓慢的速度走到进门的第一张桌子坐下。不用看菜单,也没说点什么菜。琴姐自觉跑到厨房门口朝里喊,“一份番茄炒蛋,炒软一点!”
 楼下的那家小馆子,是我家的第二“厨房”
文章插图
*澎拜新闻
为啥要炒软一点?我端着一碟莴笋炒肉坐在老潘对面。色泽清淡的两个菜坐一桌,应该能敲开这个老人分享欲的大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