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中的“乔女”,藏着中国女性最深重的悲怆

如此悬殊的反差无疑会更大程度地激起看客们的怜悯之情,引起阵阵唏嘘。而对于男女主角而言,精雕细琢的外表似乎是不可或缺的条件,男主角或许还可以凭借“男才女貌”的说法稍稍逃脱外表的桎梏,女主角则势必是千娇百媚的各类美人,楚楚可怜地在坎坷的命途间挣扎沉浮,大有红颜薄命之感,为故事本身更增添几分跌宕的波澜。在文艺作品里花团锦簇的美人之间,丑女成为了很罕见的存在,我们很难看到有关于丑陋的女人的故事,历史上最有名的丑女莫过于效颦的东施,人们毫不关心她背后是否有着凄婉悱恻的故事,而只是将她效仿西施的行径当作茶余饭后的刻薄笑料,一番讥嘲不屑后也就抛诸脑后。然而在《聊斋志异》一书中,却难得地出现了一则以丑女为主角的故事,在一众志怪故事中显得尤为独特,虽然笔墨简洁明了,却已将这位丑女一生的心酸与悲怆道尽,这就是“乔女”的故事,也是无数曾在封建制度下挣扎的中国女性的缩影。
聊斋中的“乔女”,藏着中国女性最深重的悲怆
文章插图
乔女出生于平原县一个小门小户的人家,蒲松龄称其父为乔生,可见家境虽不宽裕富庶,但应当有几分书香世家的意味,这也给予了乔女接受教育而明辨事理的机会,她性格中清高自尊的一面也在幼年阶段奠定了基础。在蒲松龄的形容中,乔女的外貌十分不堪,“壑一鼻,跛一足”,不仅豁着鼻子,还瘸着一条腿。五官之一有着严重的缺陷已经十分破坏整体的美感,而瘸腿更是将乔女直接划入了残疾的范畴。都说“一白遮三丑”,可是出身小户人家的乔女并没有那么幸运可以养在深闺,因此皮肤也十分黝黑,可以说单从外表来说一无所长。正因如此,就连乔女的母亲也对她并不十分喜爱,态度冷漠疏离,更遑论世人的态度。但乔女并不因此而自轻自贱,她以圣人流传的“女子重德不重色”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虽然相貌是天赐,无可更改,但是德行与修养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提高。
聊斋中的“乔女”,藏着中国女性最深重的悲怆
文章插图
因此,乔女对于自己的德行操守十分注重,时刻不忘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赢得世人的认可,也作为自己内心深处的慰藉。可惜的是,善良而勤劳的乔女没能改变世俗的眼光,虽然大家都清楚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但很难有人能完全摆脱色相的迷惑。乔女一直长到二十五六的年纪,仍然待字闺中,无人求娶。在古时十五六岁的女儿家就可以出嫁的大环境下,乔女已属于未嫁老女,家中难免焦灼难安。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乔女嫁给了同村的穆生,此人年龄已四十开外,家境也十分穷困潦倒,若不论外貌,乔女配他绰绰有余。可是乔女并没有抱怨什么,与穆生守望相助着过日子,三年后诞下一子,小日子也算过得圆满。岂料天有不测风云,生下儿子不久后,穆生就猝然去世了,本就贫寒的家境经不起这样的雪上加霜,乔女与儿子的生活陷入了绝境。孤儿寡母无枝可依,万般无奈之下,乔女只好向娘家求助。
聊斋中的“乔女”,藏着中国女性最深重的悲怆
文章插图
但是古时一向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想法,乔女在娘家人心中已是外人,加之娘家家境也并不宽裕,母女关系也极为淡薄,娘家也无法成为乔女牢固的依靠,一两次的救济或许尚可,次数多了,乔女便成为了家人眼中的拖累。不愿再看亲人的白眼,心碎的乔女依然保留着她不屈的傲骨,咬牙返回了自己与亡夫破败的小屋,靠纺纱织布撑起了自己和孩子的生活,日子虽艰难辛苦,但是乔女硬是凭借灵巧的双手挣出了自己和孩子的饭食与衣物,生活得以保障。虽然物质基础得到了满足,乔女的内心却是十分寂寞的,稚子是她唯一的寄托。辛苦度日的乔女没有料到,这一次老天终于慷慨地给予了她命运的恩赐,属于她的爱情即将悄然而至。
聊斋中的“乔女”,藏着中国女性最深重的悲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