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出土一文物,揭开了土木堡之变中的猫腻,清朝篡改历史太狠了( 二 )


考古出土一文物,揭开了土木堡之变中的猫腻,清朝篡改历史太狠了
文章插图
瓦剌
瓦剌派遣了四路大军,统帅分别为:也先(攻打大同)、脱脱不花(攻打辽东)、阿剌知院(攻打宣府)、不知名的人物(攻打甘肃)。
《明实录》中记载大同守将(郭登)抓住两个内奸(王文、把伯),内奸说也先大军有九万人,但是在攻打大同的时候折损了一些人,所以说也先大军应该在八万人左右。
《英宗实录》中记载宣府总兵杨洪汇报说有三万人想要通过顺圣川突袭京师,此处应该是阿剌知院的部队。
《英宗实录》中记载辽东总兵官都督曹义汇报有三万敌军入境,此处应该是脱脱不花的部队。
《英宗实录》中还记载了陕西行都司汇报有两千多人进犯甘肃,此处应该是不知名将领所率领的部队。
也先部队总计在十五万人(加折损)左右,而明朝军队在二十万左右,双方之间的人数差异并不大,而且此次明朝长途奔袭补给线定会被拉长,而部队也会比较分散。
明军撤退路线
当时有个太监(郭敬)得到了情报,说是瓦剌已经准备好伏击明军的打算了,所以劝朱祁镇撤退。当时天降大雨,攻打大同的难度变大,朱祁镇在分析之后决定撤退。大同离紫荆关比较近,是撤退的最佳路线。但是朱祁镇并没有走这一条路,反而是绕道居庸关。清版《明实录》称王振怕大军踩坏自己家乡的庄稼,所以让大军绕道。但是《宣府镇志》中却记载王振建议明英宗从紫荆关过,根本没提庄稼的事。而且走居庸关就完全是错的吗?不见得吧。
考古出土一文物,揭开了土木堡之变中的猫腻,清朝篡改历史太狠了
文章插图
首先紫荆关路线的特点就是比较近,而且道路宽阔;居庸关的特点是有点远,而且道路多山陵,行军不便。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现在骑着自行车行驶在公路上,但是后面还有一个骑摩托的人在追赶你,你会怎么办?摩托车的速度要比自行车快,你被追上是必然的,而且被追上之后你会非常惨。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放弃自行车往山林里面跑。此时明军面临的情况就是这样,如果走大路,那么瓦剌骑兵速度快很容易追上你,与其被追上还不如直接往山林跑,到时候大家都放弃骑兵的优势,公平赛跑。
键盘军事家在看到地图后第一时间就是走紫荆关,因为这个离得近,但是丝毫不考虑追兵的问题。很显然紫荆关是一条非常凶险的道路,被追上之后瓦剌骑兵在平原上能得到最大的发挥,野战完全不利于明军。但是居庸关不一样了,瓦剌大军必须放弃马的优势,在山陵地区与明军对战,这种情况下就有利于明军,所以走居庸关其实也未必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土木堡之变
大军出击北伐、英宗撤退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之后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明军会扎营在土木堡?为什么战争一打响明军就开始溃败?为什么英宗绕道之后瓦剌能迅速得知英宗绕道了?为什么瓦剌能连夜抢占水源?这些问题原本都是没有答案的,但是在南西伯利亚中出土的文物之后才开始得到答案。
考古出土一文物,揭开了土木堡之变中的猫腻,清朝篡改历史太狠了
文章插图
根据《历代符牌图录》记载,南西伯利亚出土的腰牌属于明朝的御马监。明朝宦官有二十四监,其中有两个重要部门,其一是司礼监、其二是御马监。司礼监主要就是皇宫的管家,是属于文职,王振就是司礼监的人;御马监是统领禁军的,是属于武职,而南西伯利亚出土的腰牌正是御马监的腰牌。由于御马监十分重要,所以腰牌也十分重要,没有腰牌的人一律重罪,擅自把腰牌借给别人者借者和借予者同罪。那么这么重要的腰牌是如何流入到瓦剌境内那?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明朝内部出现了内奸。
当明英宗更改撤退路线之后,大军向宣府开进,而内奸出卖了这一消息,瓦剌带兵火速追袭。之后大军开至土木堡,因为土木堡地势比较高,所以可以居高临下阻击敌人。但是当晚夜里瓦刺的部队抢占了水源,瓦剌能抢占水源和内奸脱不了关系。此时的朱祁镇就成了“朱马谡”,土木堡之变完全就是“街亭战役”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