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满梨园遍芳华

作者:陈涌泉
王全书先生的《梨园芳华》近日由河南人民出版社付梓,我有幸先读为快。该书汇集了他多年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等报刊上发表过的关于戏曲艺术的文章和评论、序言等,洋洋十数万言。其中既有现象剖析又有理论思考,既有运筹规划又有美好展望,既有生活回忆又有艺术体悟,字里行间流淌着他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与自豪,凝聚着他对发展民族文化的远见与卓识、责任与担当。我认为该书具备四大突出特点——
见解独到
作者深谙戏曲艺术规律,广博的知识结构、深厚的学术积淀、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得他评点现象有理有据,分析问题精当透彻,指导实践高屋建瓴,无不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和思想之光。特别是他在总结前辈大师的艺术经验、艺术成就和艺术品格时,更能体现出他精深的艺术修养、专业的理论水准和独到的见解感悟,读罢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春满梨园遍芳华】在纪念“豫剧大师”常香玉的文章中,他首先引用常大师的名言“对于一个演员,什么最大?唱好戏最大,戏比天大”,借此阐发了一个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艺德与追求。同时他还指出“恒心、赤心、爱心、信心”成就了常大师的崇高理想和博大襟怀,并把她的一生总结为“一心一意干事业、一心一意为人民、一心一意对社会、一心一意向未来”。这既是对常大师人格风范的高度礼赞,又是对她艺术经验的高度提炼,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在总结豫剧名旦六大家的艺术风格时他写道:“常派的激越奔放、大气磅礴,陈派的刚柔相济、含蓄秀美,崔派的沉稳厚重、委婉抒情,马派的清脆明亮、秀丽华贵,阎派的醇甜细润、自然天成,桑派的字乖音巧、闪滑抢离,都匠心独运、独树一帜,从而将豫剧推向了光辉灿烂的巅峰。”这种宏论最能体现作者对艺术独特的审美感知能力,没有对艺术规律的精确把握,没有对艺术流派的深刻体验,是不可能做出这种准确而又生动的概括的。
春满梨园遍芳华
文章插图
在讲到出版《中原戏剧名家传记系列丛书》的价值时,他指出写传记有二难,一是写真难,二是传神难。为了做到“写真”“传神”,他提出“写真”要对素材进行精确取舍,不能“只说过五关,不说走麦城,一味打造完人”,真实是传记的最大特点;“传神”要紧紧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是写人而不是造神,通过具体的事例,使传主跃然于纸上,“传神”是传记的最高追求。这无疑点到了传记文学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指出了出版这套丛书的良苦用心和最终目的。
视野宏阔
作者能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立足中原这块深厚的文化沃土,以全局的眼光、前瞻的思维,为戏剧艺术的发展提出了颇有见地的理念、思路及对策。比如,他在全国豫剧院团工作交流会上指出,要想下好全国豫剧一盘棋,必有树立“三大”的发展理念,即:树立大豫剧理念,拓展豫剧发展传播空间;构建大合作机制,提升豫剧传承创新能力;形成大交流格局,推动豫剧走向世界进程。这种着眼于全球化视野的思维和架构、观念和策略,把豫剧艺术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不仅对豫剧的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全球化背景下所有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具有借鉴意义。
他在谈到出版《中原戏剧名家传记系列丛书》初衷时指出:“不仅拂开尘封往事,使名家们德艺双馨的故事不致湮灭,给后人留下弥足珍贵的篇章,而且也是对振兴中华戏剧大业呼声的切实回答,更是在时代嬗变中对中原文化如何助力实现中国梦、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深沉思考。”
他在《传承、创新、振兴豫剧祥符调的若干思考》中,不仅分析了豫剧“母调”——祥符调产生与发展、沉寂与落寞的历程和原因,更指出了振兴豫剧祥符调的意义和价值。把振兴发展中华豫剧祥符调,提高到挖掘河南历史文化、打造河南文化名片、增强中原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高度,为新时代祥符调乃至全国豫剧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指明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