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中,为何只有儒家传承了两千多年?墨家、法家去了哪里?

先秦诸子百家,各先进思想层出不穷,为何唯独儒家传承下来,贯穿了中国历史中长达两千年的“中世纪”呢?为了写好这篇文章,笔者特地重读了《资治通鉴》,重点梳理了诸子百家衰落及儒家崛起的过程。在诸子百家发展的过程中,各学派逐渐分裂成支脉,这种现象尤以儒家及墨家最为明显。
诸子百家中,为何只有儒家传承了两千多年?墨家、法家去了哪里?
文章插图
《韩非子·显学》记载:“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身为法家代表的韩非子,无疑处于儒、墨两大学派的对立面。法家门生无疑会收集儒家、墨家的内部信息,并在长久的分析中,对敌对的学派了若指掌。韩非子给出的观点可以说是相当客观了,足见儒家、墨家这类受到统治者欢迎的显学有极其复杂的派系结构。儒家在孔子过世之后,由其八个弟子组建了八大学派,其思想虽有分歧,却个个被冠以儒家正统的头衔。至于其它学派,在传承过程中没有出现惊世骇俗的开拓者,后人在发展学派的过程中提出的零散思想,被收录进原本的学派典籍中。例如,兵家的《孙子兵法》、杂家的《吕氏春秋》、纵横家的《鬼谷子》中,就收录有大量学派后继者提出的新思想。这种现象对于文化的传承来说并非坏事,反而促进了各思想蓬勃发展。有些学派专注于某一领域,在某个方面有所长,例如:农家、兵家等。一些学派,则将思想发展成辅佐君王治国的立国之基,如:儒家、道家、法家等。不过,短暂的繁荣之后,百家争鸣的开放环境便迎来了灭顶之灾。
诸子百家中,为何只有儒家传承了两千多年?墨家、法家去了哪里?
文章插图
嬴政奋六世之余烈,靠着老祖宗留下的家底战胜了六国诸侯,一统江山。实际上,“六世之余烈”只是个空泛的概念,嬴政之所以能扫清六合,靠的还是商鞅及其背后的法家思想。大秦因何而强盛?以人头换爵位的军功制,动辄斩首弃市的严刑峻法,这些都是法家所倡导的思想。秦国统治者独尊法家,并将法家奉为唯一合法的学派。统治者的支持,使法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唯一的显学。作为胜利者的法家子弟,自然要不遗余力地打压其他学派,对儒家、墨家这两大敌对学派的压迫更甚。儒、墨两家首当其冲,成为诸子百家中最先遭殃的学派。法家子弟给出的理由相当充分,“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首先将目标指向了组织纪律性极强的墨家。很多现代人将“侠以武犯禁”与武侠小说中的大侠理论归为一谈,其实,这种认知是非常狭隘的。墨家之侠,与世人所理解的“侠客”尚有区别。秦惠文王时期,墨家的第四代掌门巨子带着墨家子弟入驻秦国,为大秦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墨家巨子的愿望,无非是让墨家思想在秦国落地开花,让兼爱、非攻的思想传扬开来。殊不知,秦国统治者看重的并不是墨家之思想,而是墨家子弟扎实的手艺。因此,墨家虽入驻秦国,但却只被安排在工匠阶层,成为秦国对外战争的武器。可悲的是,后来的墨家子弟为了在秦国落脚,不得不放弃了最基本的操守,不再向统治者倡议推行兼爱非攻的思想,而是向秦国提供新式武器装备。核心思想的崩塌,使无数墨者丧失了信仰,墨家亦失去了让墨者靠拢的向心力。至此,春秋战国时期最严密的组织结构——墨家土崩瓦解,逐渐消失于史册。诚然,法家的打压是墨家消失的重要因素,但亦不能排除失去了根本信仰的墨者、墨侠与学派离心离德,从学派中主动脱身。
诸子百家中,为何只有儒家传承了两千多年?墨家、法家去了哪里?
文章插图
那么,一度兴盛的墨家没落到什么程度呢?据文献记载,西汉建立之初,诸子百家得以在相对宽容的环境下复兴。然而,大多旧日遭受打压的学派重新崛起,偏偏不见墨者的身影。在司马迁修撰《史记》的过程中,关于墨家后续发展的文字只有只言片语,可见,此时的墨家已名存实亡。在战国时代,儒家无疑是兴盛的显学。因此,在秦朝建立以后,嬴政也曾向儒家子弟敞开大门,邀请他们来到秦朝的中央系统,让他们为秦朝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对于儒生来说,这无疑是天大的机会,只要能说服秦王,他们就可以后发制人,取代法家成为新一代显学。然而,儒生的幻想止步于李斯。在探讨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可行性时,李斯紧抓住儒家“不法先王”的观点不放,扼杀了儒学崛起于秦朝的希望。在李斯的建议下,秦人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焚烧诸子百家的典籍,并废黜各地孔子门生开办的私学,禁止人们谈论与诗、书相关的过程。在这一法令的执行过程中,避免不了一番血腥冲突,所以,“焚书”过后又发生了“坑儒”这种残忍的屠杀事件。虽然,这种类似文字狱的白色恐怖仅持续了短短几年,但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儒家乃至其他学派积累了数百年的典籍却毁于一旦。以至于,活在当代的我们,只能从秦朝宫廷及民间留存的少量“禁书”中,一窥先秦时期的思想繁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