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荆有麟邀午餐于中兴楼,午前赴之,坐中有绥理绥夫、项拙、胡崇轩、孙伏园。”——鲁迅日记
同年,《晨报副刊》的编辑孙伏园举荐下,撮合了胡也频和项拙合编《京报》副刊《民众文艺》,《晨报副刊》的孙伏园曾经帮助过鲁迅出版《阿Q正传》,所以创刊也得到了鲁迅先生的支持。胡也频发表过杂文《雷峰塔倒掉的原因》,后来鲁迅也曾经写了一篇《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文章。虽为“论”,却是铺叙由白蛇、许仙、法海的“跨界”的人际关系。寓理于事,把扼杀自由,固执的封建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为此愤慨。
胡也频这个名字就是在发表文章时候改的,我想“也频”中“频”的本义为“濒”,也是为了更接近他的读者内心,接近平静、自由,且富含诗意的水而设计的。
沈从文真实的文字与经历触动了胡也频。胡也频从来不是一个喜欢聊家常的人,却在与沈从文的第一次见面,乃至带着丁玲与沈从文再次相见都是一直喝着白水,聊着家常。他们任时间流逝,他们敞开心扉地在床沿边聊着。
文章插图
胡也频喜欢沈从文的真实,喜欢他的脾气,愿意把最好的东西拿来分享给这个朋友。在沈从文的好友词典里,也给胡也频这个特殊朋友一个亲切的称呼海军。
【创业者胡也频:沈从文的挚友,丁玲的挚爱,鲁迅也曾写文记念他】1925年的,胡也频认识沈从文这个朋友,日后就连爱上丁玲这个秘密,也要和沈从文讲。胡也频是一个说话让人觉得贴心的人,对于沈从文来讲是可以放下任何防备的朋友,所以他们也经常交流文字。
在沈从文的文章被林宰平转载后,窘迫的生活条件使得沈从文放不下自己感性一面的柔弱,他一直无法下笔给林宰平写公开信,左顾右盼,最后写下了:“因为没有这三分钱,没有看《每日新闻》的资格......写自己在军队中混大的,为着想做人而因为懦弱,不敢去抢夺,竟也活了下去。”
沈从文想着自己生活除了痛哭、流鼻血写作之余,为了写作拥有呓语安置自己无处安放的灵魂。
沈从文吐出自己的苦衷,想着这未来的生活远景后,眼圈里还停留的诉苦而黏上的泪水,正需要朋友抚慰他那该死的“温柔”。想了一想,还有一篇诗《春月》,于是拿着去找胡也频:
虽不如秋来皎洁
但朦胧憧憬;
又另外有一种,凄凉的意味。
有软软东风,飘裙拂鬃;
春寒犹似堪怯!
何处济亮笛声......
沈从文对这一首诗歌文字并不是十分满意,便去寻找胡也频交流。而在编辑部看见胡也频的时候,地上已经堆满了稿件和报纸,这不像平时低头创作的胡也频。当胡也频抬起头,得知沈从文来意的时候,暂时把烦恼抛之脑后,认真点评着这首诗:“象征意义与古典融合,挺好!”
而面对着朋友之间一下子尴尬的气氛,沈从文不禁问:“怎么了?”
胡也频轻轻说着,眼睛已经发红:“丁玲回湖南了。”
“1925年暑假,我住在常德我母亲学校的时候,有一天,听见大门咣咣响......我诧异这个背景刚刚见过三次面、萍水相逢、印象不深的人,为什么远道来访”——丁玲自述
相对于沈从文与胡也频的友谊,丁玲来对胡也频的语言和行为消化的比较慢。但丁玲却是一个敢于用情的人,她是敬佩有勇气的人,尤其是远道而来的一个孑然一身,除一套换洗衣服便什么都没有的少年。
胡也频“打车”钱还是丁玲母亲代付,胡也频这个小伙子说时迟那时快,一般人都赶不上他这个认真的劲儿。有些时候让人觉得放心,也觉得担心,为了自己所爱的一切可以放弃所有。
在丁玲校舍的空间里原本只有母亲与自己的内心交流,母亲新思想的高谈阔论,谈古赏今。丁玲每天是极度困乏地反思着这几年的复杂的人和事,她所面对的一切确实都留下来了。她是一个用情的人,哪怕自己拥有母亲的传递新进思想,却不曾破解出自己颓丧的感怀。
- 沈从文婚后再遇真爱,问林徽因怎么办?林徽因一句话让他追悔莫及
- “乡下人”沈从文与“千金小姐”张兆和的令人唏嘘不已的爱情
-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
- 他被誉为“国宝艺术家”,却2次夺友人妻,曾遭沈从文、李敖痛批
- 狂士刘文典我拿40元朱自清只能拿四块,沈从文四毛都不能给!
- 为红颜写书,沈从文同时失去文坛与家庭,走入绝境,两度自杀
- 沈从文中年割腕的背后:和不爱自己的人结婚,将一生过成了寂寞
- 李白误以为挚友溺亡,写下一首诗,短短28字,却让无数人感动
- 与鲁迅的“误会”
- 为什么沈从文对林徽因会有对待母亲一般的依赖?有两个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