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谦升|当人工智能开始创作古代壁画,非遗传承的关键是商业化还是玩起来?( 二 )


临别之时,宋安琪曾问过李业尕对实验的看法。李业尕坦言自己对科技“不太懂”,因此“没有想法”。她的盘绣手艺来自母亲家传,在当地,农忙之余刺绣是爱好,也是“贤妻良母”的标志。李业尕手艺出众,但一件耗时好几个月的刺绣衣服,在集市上几百元就卖了。
让宋安琪高兴的是,后来的回访里,李业尕透露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她的作品通过实验项目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的传播,被国内外很多人看到。有非遗传习展览邀请她参加,有企业拿着衣服请她刺绣。”如今,李业尕已经成为盘绣青海省级非遗传承人,并在青海省海东市的互助彩虹部落土族园开设了土族盘绣工作室。
“手艺”祛魅
去年5月,“土族盘绣的秘密”在成都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上以创新工作坊形式亮相,昔日的参与者宋安琪是现场负责人之一,教那些想来体验的观众如何绣出一个最基本的扣瓣。
实验结束后几乎再没做过针线活,宋安琪原本“以为已经忘了”,但高高低低的曲线和环状图立即让她回忆起当时的技法,“只是比实验结束前退步了。”
作为实验参与者,她坦言,设备对掌握技艺很有帮助:“很多人学习技艺只能通过结果来判断好坏,但数据记录过程会让人思考数据异常时自己做了什么带来变化,对照结果来进行修正或反复练习。这样的方式会对技艺特点记得特别清楚。”
李谦升|当人工智能开始创作古代壁画,非遗传承的关键是商业化还是玩起来?
文章插图
去年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参观者戴上臂环体验非遗技艺
李业尕的手艺来自于母亲,母亲的技术则来自上一辈女性。中国诸多传统技艺,一直都是靠“家传制”“师徒制”代代流传。曾有非遗传承人透露,因为师父一句“力道轻一点”,他要花费两三年时间才能体会和把握住“轻一点”的程度。
然而技艺中原本蕴含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部分,如今被数据量化了。通过数据采集和可视化呈现,初学者可以直观感受到自己与非遗传承人的差别从而修正改善。此前上海设计周上展出过一组互动作品,针对缂丝、织带、木刻、刺绣四种传统非遗技艺,借助动作捕捉、眼动仪、脑电波传感器、三维动态扫描等数据采集设备,记录、分析甚至复原非遗传承人的动作、注视点、脑部活动和肌肉变化,犹如破解了非遗技艺的“数据基因”。进一步将非遗传承人的身体数据采集制成“技艺档案”并交由机械生产,“从技术层面讲是可以实现的。”
李谦升|当人工智能开始创作古代壁画,非遗传承的关键是商业化还是玩起来?
文章插图
技术使制作匠人、艺术家“数字档案”成为可能
但从传承人到消费者,许多人对这样揭开传统技艺神秘面纱的方式感到难以接受甚至愤怒。从事传统工艺推广和策展的戴先生向采访人员坦言,公众对非遗等手工技艺的热爱,正是因为用近乎一生的时光从事某项技艺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但数据分析消解了这种浪漫化和神圣感。“我们策展的重点一定在于讲述技艺背后人的故事,技艺是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探索,而不确定性是手工的魅力。如果将这些技艺全部量化,甚至可以使用机械化手段生产,那传统技艺的独特性就不复存在。这就像抛弃美食只提取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一样乏味。”
“的确有人对数据分析和揭秘非遗技艺感到不理解。”李谦升曾和学生一起对仓央嘉措的诗集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由黄色到白色分别标记诗中由积极到消极的情绪,诗集中情绪的规律变化,让数据呈现状如一朵盛开的向日葵。而对诗句中词汇的统计也显示,“爱人”“心中”“少年”等都是高频词汇——世人眼中的浪漫天才诗人,创作似乎也有了“套路”可循。
不过在李谦升看来,二者之间并不冲突。“愿意钻研技艺的人可以继续钻研,而我们则是站在面向公众普及的角度去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传统技艺,从数据中寻找其独特性和文化价值。”在他眼中,大数据把公众对文化艺术的了解门槛降低了。
在一些业内人士眼中,一个“非”字已经说明非遗技艺最重要的并非最终呈现的产品,而是创作过程的技艺本身。“让更多的人了解技艺,愿意参与体验技艺,或许比过去‘消费是最好的传承’观点更新更好。”
“非遗”玩起来
李谦升和同事曾经在宁波双年展上推出过一件《造像度量经可视化》作品,通过对多个造像的数字化分析,直观再现文字记载的内容。参观者推动造像不同区域,图像比例就会出现相应变化,旁边的数据则会显示出与文字记载的比例匹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