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互联网医院加快入局,线上医疗呈现3大变化和三大趋势( 四 )


在武汉 , 互联网医院尤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疫情暴发后 , 武汉市第一医院加速互联网医院建设 。 疫情防控常态化后 , 其线上问诊量一直处在稳定的上升中 。 截至12月4日 , 武汉市第一医院互联网医院共开设线上科室39个 , 上线医生656名 。 线上问诊总量达到62761单 , 开具处方总量22062个 , 配送药品合计17951单 。
由于病种特殊 , 患者复诊率高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互联网诊疗服务也获得了快速发展 。 2020年7月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互联网诊疗官宣上线 , 截至2021年1月8日 , 共有31个科室185位医生上线服务 , 单日互联网诊疗量最高423人次 , 最高达到整体诊疗量的30%;6个月时间 , 医院累计完成超过41886例患者的线上复诊 , 开出处方13538张 , 检验单59832张 , 检查单50493张 , 互联网诊疗医疗收入6012万元 。
可以看出 , 与线下门诊相比 , 互联网医疗服务已经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 甚至起到了部分取代作用 。
当然 , 个体能展现的情况是有限的 。 我们也梳理出了部分区域的整体服务量 。
公立互联网医院加快入局,线上医疗呈现3大变化和三大趋势文章插图
多地线上线下服务量 , 来源:央广网、《2020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 动脉网制图
如上表所示 , 各省份互联网诊疗量在数万人次至十余万人次之间 , 复诊处方也在数万张至十余万张之间 。 从宏观层面看 , 各地互联网医院服务量与一年上亿人次的线下门急诊量相比 , 规模还相当小 。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 有两类就诊可以在网上完成 。 一种是慢性病患者开药 , 比如每个月需要去配药 。 这些病人大约占大医院就诊患者的30%左右 。 第二类患者是初诊后做了检查、还要去给医生看报告的情况 。 初诊时已经做了问诊 , 后面看报告给处方 , 是可以在网上进行的 。 这两类患者加在一起 , 占目前大多数公立医院每天服务量的将近40% 。
如果以上述比例来衡量 , 尽管2020年越来越多新渠道被互联网医院开辟出来 , 但这些新渠道的利用率还只是冰山一角 。
>>>>
信息透明度增加 , 促使医疗服务质量提升
就常见病、慢病复诊来说 , 互联网医院将线下诊疗路径复制到线上 , 与线下保持同质化诊疗水平 。 从更多维度来看 , 医疗服务是可以在互联网化的过程中提升质量的 。
在医疗服务市场内 , 存在多个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最为典型的是其中三组关系 。
首先 , 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 患者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 , 难以精准判断自己需要接受哪些治疗 。 而医疗机构掌握了专业知识 , 能够决定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
其次 , 需求方与筹资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在本文分析的范畴中 , 筹资机构主要指医保部门 。 在这组关系中 , 患者虽然了解自身的疾病症状 , 但对疾病治疗有不确定性 , 在有医保支撑的情况下 , 可能选择过度服务 , 导致医保承担超出常规的费用 。
最后 , 供方与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在线下场景中 , 医疗服务全流程并不会被实时记录 , 主要以病历的形式留存 , 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缺失 , 也就可能导致监管部门在管理时无法获得真实、全面的信息 。
互联网医院建设范围的扩大 , 能够有效改善上述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
例如 , 互联网医院展示了医生擅长的疾病领域、接诊量、患者评价等 , 部分甚至配备了AI导诊功能 。 患者就医时 , 可以根据这些信息综合判断如何选择医生 。 供需双方信息更加透明 , 不仅能够倒逼医生个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 还会让医疗机构更加注重服务流程优化、进而获得更好的患者口碑 。
针对后两组关系 , 2020年 , 医保新规规定了互联网诊疗医保报销的6个基本条件 , 强调患者真实身份验证、诊疗全程可追溯以及与医保信息系统数据交换等 。 新规还要求 , 医保经办机构要综合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 , 使用医保智能审核监控系统对“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结算明细、药品、耗材、医疗服务项目和门诊病历等信息进行实时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