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上汽自主的背水一战( 二 )


“产品体验主理人”胡世闻在发布会后的交流里告诉华尔街见闻 , 智己有三个“人无我有”的创新优势:
一是DLP , 可以自定义大灯尾灯投射内容 , 是全球首个可以将DLP和AP自动驾驶以及导航做融合功能的汽车;
二是Carlog摄像头 , 高达一亿五千万像素 , 用户在车上可以自动拍照、录视频、一键分享;
三是无线充电 , 智己是全球首个量产11kW大功率无线充电的汽车 。
除去技术层面 , “用户主理人”焦樵提到“要做用户企业” 。
这是此前所有车企都没有过的商业模式创新 , 简单来说 , 就是智己有部分股权是员工与用户共同持股——智己汽车注册资本100亿元 , 其中 , 上汽集团出资54亿元 , 持有54%的股权;张江高科与阿里巴巴各出资18亿元 , 分别持有18%股权;另外有5.1%的ESOP(核心员工持股平台)和4.9%的CSOP(用户权益平台) 。
CSOP是怎么给到用户股权呢?“用户主理人”焦樵对华尔街见闻的描述是 , “我们希望做数据驱动的用户型企业 , 依托用户的数据、行为、idea共创产品与服务 。 在CSOP平台上 , 我们会通过数字权益确认用户的贡献 。
举例 , 研发自动驾驶 , 但用户每天上、下班开车的行驶路线 , 我们不一定能在研发阶段穷尽数据 , 可一旦用户开上车 , 他的地图数据、行为数据、接管数据等等 , 都会被记录 , 已成为未来优化自动驾驶的核心驱动之一 。
这样 , 驾驶模式就能根据偏好进行细化 , 比如开山路时自动调整匹配到各个数据都最适合用户的山路模式 , 而不是只能选择默认的正常型、舒适型、运动型等等 。
通过确定用户给我们的数据贡献价值 , 反馈到CSOP平台 , 通过股权等方式回馈、激励用户 。 ”
智己的想法 , 是希望通过“从用户中来”的商业模式 , 从底层架构上驱动打造数据与自动驾驶的独特优势 。
上述技术与思路 , 单从想法来看 , 是业内创新或首秀 , 如果能全部落地 , 势必能对现有新能源市场有一些冲击 , 以“破圈“ 。
但问题在于 , 能全部落地吗?
现实骨感至少有三个问题 , 赤裸裸地摆在眼前 。
其一 , 阿里的作用几何?
是互联网的品牌价值?还是会实力介入?如是后者 , 如何避免重蹈斑马覆辙?
智己能获得比去年R汽车更高的关注度 , 除了集团全力投入 , 也离不开互联网巨头阿里的品牌借力 。
但是 , 这并不是上汽与阿里的第一次合作 。 人可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 但一定要有理由 。
六年前 , 上汽和阿里合资成立斑马网络 , 各持股45% 。 彼时的斑马 , 号称引领汽车行业的智能网联热潮并不为过 , 2016年7月斑马智行车联方案推出 , 双方合作的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上市 , 第一个月怒卖2万多 。 当时的荣威 , 从产品到品牌 , 一炮而红 。
然而 , 不同文化和利益诉求 , 也诱发了上汽和阿里双方对话语权的分歧与争夺 。
阿里希望将斑马的蛋糕做得更大 , 追求与更多汽车品牌合作 。 而作为主机厂的上汽 , 希望围绕上汽体系 , 掌控更多优质竞争资源 。
由此 , 两大巨头的利益立场开始明显互斥 , 博弈之下 , 斑马左右为难 , 发展一度暂缓 。
据当时的荣威车主表示 , 以前差不多没三四个月能收到一次升级推送 , 后来快一年也没有更新 。
2018年起 , 斑马的创始团队、产品技术高管出现大批离职 , 包括前CEO施雪松、CTO黄佑勇、CFO凡莉等 。
斑马一面经历着路线摇摆、团队动荡 , 一面失去订单 。
低迷两年多后 , 2019年 , 双方变更股权 , 战略重组斑马网络和YunOS , 阿里巴巴成为斑马最大的股东 , 以终于解决了斑马长久以来的内部矛盾 , 上汽与阿里的话语权争夺正式画上句号 。
随着斑马与阿里AliOS Auto(AliOS汽车)团队整合 , 全面开放AliOS生态系统 , 才重新抢回了其在汽车智能系统的部分高地 。 但多多少少 , 斑马都错过了一些智能汽车最黄金的发展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