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随时想要玩手机?可能是网络成瘾,还可能是精神疾病

网络成瘾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教授KIMBERLY S. YOUNG提出的 , 他在1996年对396名严重上网成瘾的人做了调查研究后 , 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临床心理障碍 。
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交友、网络购物等都属于网络成瘾的范畴 , 但随着网络、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 , 要从职业、使用习惯、性质等多方面去专业地界定和诊断网络成瘾 , 是比较困难的 。 因此 , 在国际公认的疾病诊断及分类标准中 , 尚未将网络成瘾正式定义为一种疾病 。
然而 , 随着病理性网络使用/网络成瘾对心身健康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 , 学界对网络成瘾相关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入 , 也对形成了基本的共识 。
根据国家卫健委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的定义 , 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 , 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等问题 。 其中 , 持续时间是界定网络成瘾的一项重要标准 , 一般情况下 , 相关行为和问题需至少持续12个月才能界定为网络成瘾 。
虽然网络成瘾还没有100%被认定就是一种病 , 但现有国际诊断体系已将网络游戏成瘾纳入了疾病范畴 。
在国际上 , 目前针对网络游戏成瘾有两种诊断标准 , 不管是哪一种诊断标准 , 都指出了“病理性游戏行为”的2条核心表现—
第一 , 游戏成瘾的人不仅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游戏上 , 更重要的是他们忽略了现实生活 , 无法再承担以往的社会角色 , 也不想再参与社会生活;
第二 , 丧失了对自我行为的控制 , 让游戏完全支配了生活 。
大数据显示:网络成瘾与精神疾病关系密切
虽然说目前网络成瘾算不上病 , 但并不能忽视它带来的影响 , 尤其业内有研究提示网络成瘾与睡眠质量差、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抑郁甚至自杀问题都有关系 。
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曾对某大学里30000+名大一新生做了身心健康状态调查 , 结果发现 , 44.46%的同学都可能有网络成瘾的问题;随着网络成瘾程度的加重 , 出现心理、精神问题的风险显著增高 。
这些同学们在刚入学后接受了第一次调查 , 结果显示 , 44.46%的同学可能存在网络成瘾的问题 , 其中轻度网络成瘾占比为37.93% , 中度网络成瘾为6.33%、重度网络成瘾为0.20% 。
同时 , 心理专家们根据这些同学网络成瘾的严重程度划分了四种严重程度等级(无、轻、中、重度成瘾) , 进行了四种精神病理综合征(严重躯体症状、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精神病质、偏执)、严重精神疾病、自杀意念、计划及行为的共患比例及风险的比较 。 发现在没有网络成瘾问题组中 , 出现这些心理或精神病理现象的共患比例及风险是低于四个组平均水平的 , 而轻度网瘾组则处于平均水平 , 中度和重度网瘾组的风险就明显升高 。
拿抑郁来说 , 研究发现没有网瘾问题组里的学生 , 抑郁的患病率仅为1.01% , 而轻度网瘾组抑郁的患病率增加到4.85% , 在中度及重度网瘾组中直接飙升到了24.8%及58.73% 。 而在严重网络成瘾组中 , 至少共患一种精神病理综合征的概率接近70% 。
由于这四个精神病理征还不包括其它一些较常见的精神病理现象(如焦虑、强迫、注意缺陷-多动等) , 所以在这组人群中实际存在精神病理综合征的概率还会更高 。
为了更科学地得出结论 , 在距离第一次调查12个月后 , 华西心理专家又开展了第二次调查 。 这次发现 , 抑郁和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的确紧密 , 常常一起出现 , 或者一个先出现 , 另一个紧随其后 。 比如 , 入学时存在网瘾问题的学生 , 一年后抑郁的风险显著升高 , 而入学时存在抑郁的学生 , 一年后成为网络成瘾者的风险也显著升高 。 不仅如此 , 抑郁和网络成瘾可能比牛皮糖还粘人 , 第一年跟着你 , 第二年可能也还跟着你 。
同时 , 华西心理专家还比较了网络成瘾及单纯游戏成瘾与多种精神病理现象(强迫、抑郁、焦虑、严重躯体症状、睡眠质量、精神病特质及自杀风险)的相关性 , 发现网络成瘾比单纯的游戏成瘾更凶 , 因为它和这些精神病理征的关系普遍更紧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