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中学|建筑可阅读丨这些藏在中学里的“近代历史建筑”你知道吗


延安中学|建筑可阅读丨这些藏在中学里的“近代历史建筑”你知道吗
文章插图
俯瞰徐汇中学崇思楼(摄影:寿幼森)
上海是一座萦绕着优秀近代历史建筑之美的都市。徐汇中学、光明中学、市三女中、延安中学、复旦中学等不少中学校园里,都藏着各美其美的优秀近代历史建筑。徜徉其中,书声朗朗间扑面而来的是文化之醇、学风之郁,而这些优美的建筑所镌刻出的波澜壮阔的百年教育画卷,更能将人深深打动。
美好的环境塑造人。这些饱经风霜的历史建筑,不仅仍在用作教育空间,其外在风貌、内在精神、人文脉络、环境基调等对于心灵的浸润和涵养是“看似无声胜有声”的。它们不仅承载了“风声、雨声、读书声”,经历了近现代教育的筚路蓝缕,还在继续肩负“传道、受业、解惑”的历史使命,将家国情怀不断注入一批批栋梁之材的灵魂深处。
徐汇中学:
百年崇思楼呈现法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见证西式教育在上海起步
今天位于虹桥路68号的徐汇中学,其前身是创办于1850年的徐汇公学。这是天主教耶稣会在中国最早创办、完全按照西洋模式教学的中学,被誉为“西洋办学第一校”,迄今已有170余年历史,几乎与上海开埠同步。再往前追溯,它原初是流浪儿童临时收容和教育场所,后正式改为学校,取名徐汇公学。
徐汇公学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知识分子,从普通教师、译员、职员、工程技术人员到教育家、科学家,对上海乃至中国的近现代教育影响深远。这所学校也是上海早期西式教师的培养源头,尤其在1905年废除科举后,它为培养中国所急需的新式教育队伍作出了贡献。学贯中西的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地质学家翁文灏、著名翻译家傅雷,都曾在这里就读。马相伯是该校最早一批学生,于1851年11岁时入学,1872年任徐汇公学校长,后于1903年创立震旦学院,培养了大批精通中西学的学者,1905年又与严复、袁希涛等创立中国最早的爱国大学——复旦公学。
延安中学|建筑可阅读丨这些藏在中学里的“近代历史建筑”你知道吗
文章插图
崇思楼是徐汇公学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也是校园的主体建筑。它是因学生数量续增而新建的校舍,由比利时神父兼建筑师第斯尼设计和督造,1917年奠基,1918年落成,1992年被命名为“崇思楼”。
崇思楼外墙为砖石砌筑,高四层,以红色砖墙为主基调,内部以木结构为主,属法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建筑面积约5500平方米。立面为横向三段式构图,稳健端庄。底段为一层,由红砖与花岗岩相间砌筑,与上部楼层和而不同,更为突出其坚实沉稳的“基座感”,墙柱之间采用双连拱窗,窗楣上带有巴洛克式卷涡装饰;中段为二、三层,墙柱转换为贯通两层的科林斯柱子,柱头装饰纹样为茛苕叶纹样;顶段为屋顶层,原为孟莎式屋顶,装有法国式老虎窗,窗楣改为三角形及半圆形山花,富有节奏与韵律。1994年,崇思楼列入上海市首批优秀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名录,2014年又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百年沧桑,历久弥新。今天的崇思楼在使用中继续焕发着光彩。独特的建筑风格,使得影视剧组经常在此取景拍摄,场面热闹非凡。此楼三层还有一个大礼堂,能容纳约八百人在此开会,后经改建,成为学校美术教室和美术展览室。如今一楼用作汇学博物馆,主要展示学校的发展历程;二楼是汇学书库,珍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崇思楼不仅是一座历史建筑,也是徐汇公学本身,更在不断书写未来。
延安中学|建筑可阅读丨这些藏在中学里的“近代历史建筑”你知道吗
文章插图
崇思楼细节
市三女中:
哥特式美国学院风格建筑五一楼和五四楼,折射上海建筑的风格转变
位于江苏路155号的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简称市三女中,是蜚声海外的名校。它的前身可追溯到100多年前近代上海最著名的两所女子中学——圣玛利亚女校和中西女中,1952年两校合并命名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宋氏三姐妹、周叔苹、顾圣婴、黄蜀芹等杰出人才都来自这所学校。
市三女中有两座优秀历史建筑——五一楼和五四楼。最受人关注的是五四楼,原名景莲堂,建于1935年,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属于哥特式美国学院风格。建筑平面为倒T字形,采用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立面简洁朴素,所有的窗户整齐而有秩序地排列着,墙面采用水泥砂浆仿石涂料。屋顶采用双坡硬山形式,并开有11个三坡老虎窗,中间三个、两边各四个,由沿沟落水。建筑主入口设在南面正中的位置,有三个彩色尖券玻璃窗,入口门厅的装饰豪华气派,尽显威严气质。穿过门厅后可直接进入一层大礼堂,礼堂两侧也都有着尖券式彩色玻璃窗,上面的装饰图案和正门的相同,光线透过彩色玻璃窗射入室内,形成独特的光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