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厚|以松为姓 留得清气在人间

百家姓,松。
松,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常绿乔木。松和竹,因材质坚韧,经年不凋,而形成了“松筠之节”的成语,比喻坚贞的节操。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其坚挺、刚毅、长久,为人们敬仰和喜爱。
以松为姓,得松之清气、正气、节气。
杨厚|以松为姓 留得清气在人间
文章插图
(宋)《松涧山禽图》页一 松之食 益寿延年松的出现,总是意境深远广阔的。
喜欢挺立在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里的松,“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青白的色调,简明的风格,天真小童、寻访雅士、采药隐士,都在高逸素朗、深邃杳霭的情致之中,仙气袭人。
难怪古人很早就奉松为仙物,认为“松为仙人之食物”,将松纳入日常膳食中,用以延年益寿,驱除百病。在中国东南沿海,尤其是港澳地区人们普遍信仰的黄大仙,就是长期食用松子、松叶、松脂等,活到百岁余的。南宋雅士倪守约撰写的《赤松山志》记载了这些故事,黄大仙是晋代浙江丹溪道人,原名黄初平(约328年-约386年),曾是放羊娃,偶遇得道高人,“爱其良谨”,将他带至金华北山的朝真洞石室内学道修炼。黄初平认真修道,“积善累功逾四十稔”。其兄黄初起在这40年中“巡历山水以寻觅踪迹”,最终兄弟重逢。在黄初平的影响下,黄初起也抛家舍业留在金华山中修炼道法,也每天食用松子、松叶、松脂,道法大成。两兄弟修成正果后,为百姓做了许多善事。黄大仙传说成为流传于浙江金华的民间文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松,确是内外皆佳,中国历代医家陆续汇集而成的医药学著作《名医别录》将松列为上品。上品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可轻身益气,不老延年。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说:“松叶、松实,服饵所须;松节、松心,耐久不朽。松脂则又树之津液精华也。在土不朽,流脂日久,变为琥珀,宜其可以辟谷延龄。”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的《抱朴子》云:“凡老松皮内自然聚脂为第一,胜于凿取及煮成者。其根下有伤处,不见日月者为阴脂,尤佳。老松余气结为茯苓。千年松脂化为琥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收录了许多松的服食方法。
“如障、如屏、如锈画,似幢、似盖、似旌旗”,松,得风雨锻造洗涤,得阳光浸染润泽,终成强大的气势。松姓,也从这份顽强中翩跹而生。
有记载说,松姓是黄帝孙颛顼玄孙皋陶子伯益后人,但语焉不详。比较靠谱的说法是,松姓的起源与秦始皇有关。据《史记·秦本纪》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经带着朝中大小官员,浩浩荡荡登泰山祭天。办完立石、封祠祀等一连串“公事”后准备下山,突然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山间一时找不到遮风挡雨之处,秦始皇转头发现有五棵松树,枝叶繁茂,围起来像个大亭子,就跑到松下,得以躲雨。不久风息雨停,秦始皇仔细观看这五棵松,越看越喜欢,认为这五棵松护驾有功,当场赏封五棵松为“五大夫松”。那些随秦始皇上山的官员,有的还没有得过皇帝的封赐,就沾着松的光,跟着以松为姓。此后,有居于泰山的人也以“五大夫松”的“松”字为姓氏,称松姓,世代相传。
有人还取松木一小块,写上“五大夫松”挂在五棵松上。用松木制牌,由是兴起。
植物和姓氏的缘分,从来都是妙不可言。
杨厚|以松为姓 留得清气在人间
文章插图
(明)杜琼《友松图》卷二 松之姓 清正刚毅生于风雨,就注定要风雨兼程。
自然界中的松,是凌寒傲雪、坚挺刚毅的代表。以松为姓者,自然而然地有着松的气节。
隋代的松赟是其中典型。他是山东省北海人,性格刚烈,尤重名义。隋炀帝大业末年,松赟为石门府队正。有一个叫杨厚的人拥徒作乱,来攻北海县,松赟跟从郡兵讨伐杨厚。他率轻骑前往敌营侦察,不料被杨厚抓获,杨厚要求松赟对城中人喊话,谎称郡兵已被破,劝城中军士开门投降。松赟假意同意,但他一被押到城门下,便对着城内高喊:“我是松赟,为官军觇贼,邂逅被执,非力屈也。今官军大来,并已至矣,贼徒寡弱,旦暮擒剪,不足为忧。”他让大家千万不要投降,被杨厚之徒用刀筑口,殴击交下。松赟痛骂杨厚:“老贼何敢致辱贤良,祸自及也!”话没说完,就被腰斩了。城中人看到后,都流涕扼腕,锐气益倍。杨厚之徒被消灭后,隋炀帝对松赟“亡身殉节”优诏褒扬,“赠朝散大夫、本郡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