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倡导个性的时代,“美”还有普遍标准吗?( 二 )


信息化时代,大家很乐于发现特别的人才
“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存在怀才不遇的境况了。”在徐累看来,每隔一段时间艺术都是有潮流和时代性的,如果没有在一个频道上一起呼吁这个事,就变成了局外人,因为跟时代讲的共鸣的东西不一样。但在另一方面,“伟大的画家都是生前穷困潦倒”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概率会比过去少得多。信息化时代,大家很乐于发现特别的人才和才华。现在艺术家的成功、成名的速度非常快,不会埋没多少年之后甚至死了之后才被人发现。
在他看来,这其实是艺术观念的巨大变化。“美术”这个词语来自于法语,在过去,纯粹做一个匠人的东西是不被看作艺术的。所以很长时间以来艺术是在神殿之上的。董强说,人们在讲述凡·高的故事时,其实包含了一种神圣性在里面,但是当代艺术打破了这种神圣性,将很多东西融合在一起。
在这里,董强提到了另一个词语“品位”。美跟品位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瞧不起一些人时,往往会觉得他没有品位,而认为一样东西美丽的时候,会觉得这个东西很有品位。董强说,美可以一直争论到底有没有客观的美、主观的美,但是品位肯定有主观性,甚至有时代性。一个时代的人认为这是有品位的,这是美的,过了那个时代就觉得不美了。正是因为这样,当今世界更多地变成一个个圈子,某个圈子的人有共同的趣味、共同的品位,不在一个层次的人根本谈不到一块去。
艺术家|倡导个性的时代,“美”还有普遍标准吗?
文章插图
《唯美》内页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也是很危险的东西,为什么?”董强表示,康德提出的美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我们当代已经不接受这种普遍意义上的美,这既好又不好,好的是强调了个体,解放了个体,但是不好在于我们很难心平气和地在同一平台上探讨美、谈论美。而这正是当今世界冲突越来越多的根源所在——因为我们不断地否定普遍性的东西,或者普遍的东西不再受重视,过度强调个体的感受。而回归到艺术的层面,董强说,“现代艺术有基本的评判标准,当代以后很难。当代(艺术)变成一种人、一群人在捍卫自己的品位。”董强以毕加索、米罗、凡·高等为例,指出现代艺术是全世界都在接受的美学,是一种现代艺术美学,但现在我们已经不再有同样的思维体系了。
艺术家|倡导个性的时代,“美”还有普遍标准吗?】“艺术家会为了追求流量、追求10万+,迎合网络吗?”面对张立宪的这个提问,徐累的回答是“不太可能”。他认为,“艺术家如果做一个作品,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要让别人能够信服,做一个作品和下一个作品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是往前推进的。而不是说今天有一个耸人听闻的说法就行的,肯定还是有一个相对的认可标准。”
董强表示,10万+的文章仔细看,很多都是非常空洞的,民众被这种10万+的、表面上的、很媚俗的东西所吸引,而这可能正是当下艺术所面临的敌人,“每个时代艺术都会遭遇自己的敌人,敌人不一样而已,包括资本,包括政治,包括各种意识形态,每个时代都存在。”董强说,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发声的平台太多了,已经消除了各种各样的等级,人人都以为自己是艺术家。从这个角度而言,董强认为,这对于艺术而言,可能是不那么乐观的。
作者丨何安安
编辑丨张进
校对丨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