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传承祖先遗产 活化历史文化

黄河,既是一条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自然河,也是一条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沿河流域诞生了包容开放的黄河文化。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正是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黄河中游的山西,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省份,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
日前,《山西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成为国内首个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的专项规划。《规划》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内,山西黄河流域非遗保护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1月24日,山西晚报采访人员采访相关专家,就此《规划》进行了解读。
机遇与挑战
2021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我省要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要加强非遗保护,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
山西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是黄河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强山西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是体现文化自信,展现山西黄河文化独特魅力,传承优秀华夏文明的需要;是做优做强文旅融合,全方位、高标准、多层次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需要;是宣传山西,让世界认识山西,让山西黄河文化享誉世界,文化强省富民的需要。
但是,我省的非遗资源与周边省份存在同质性,识别度不明显,非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非遗赖以生存的社会、自然环境正在发生改变,我省黄河流域非遗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在此背景下,山西省出台该《规划》,对于黄河流域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专家、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卫才华表示。
分布和品类
山西黄河流域非遗资源分布广泛、品类多样,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以历史起源早、传承链条完整著称,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因循山西黄河流域非遗资源的地域分布,《规划》范围分为主体区和辐射区,其中主体区包括太原市、朔州市、忻州市、吕梁市、晋中市、临汾市、长治市、运城市和晋城市,辐射区包括大同市和阳泉市。
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展望至2050年。
《规划》品类丰富多样,人文传说、民间故事、手工技艺等均涵盖其中。
表里山河、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资源,造就了山西中华人文始祖、根祖文化,炎帝传说、尧的传说、舜的传说、大槐树祭祖习俗等是其杰出代表。
因地缘与少数民族交往密切,在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民族交融文化,留下许多宝贵的非遗,如石窟造像技艺、窑洞营造技艺、杨家将传说等。
汇通天下的晋商文化光耀后世。晋商、万里茶路与黄河船筏、渡口、码头、栈道这些河运文化符号是分不开的。晋商不仅留下了气势恢宏的古城、古镇、大院等有形文化遗产,更留下了日升昌票号、乔致庸等民间故事、形意拳镖武局文化、三雕技艺等大量的非遗。
山西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重要发源地,农耕是当地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手工业则围绕着农耕而共生。传说、信俗、剪纸、雕刻、绣活、琉璃、酿造、中药、民歌、锣鼓、戏曲、秧歌、社火等非遗,皆因农耕与手工形成和发展,延续至今。
明确发展目标
按照《规划》,到2025年,山西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体系初步建立。黄河流域非遗资源得到较完整发掘整理、归档和系统合理化保存。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记录工作积极开展,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稳步推进,一批黄河流域非遗重点工程、重要项目逐步推进,一批有影响力的黄河流域非遗品牌初步形成,山西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工作走在黄河流域各省(区)的前列。
到2035年,具有山西特色的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体系更加成熟、完善,代表性项目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文化生态保护进入良性循环,山西黄河流域非遗品牌享誉中外,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山西黄河流域非遗成为中国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典范。
展望到2050年,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体系全面建成,山西黄河流域非遗成为黄河文化有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