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谢强正在“银纸”上“作画”。新华社采访人员 张文静 摄
新华社兰州2月26日电(采访人员张文静、郭刚)目不转睛,心无旁骛。在一片薄如蝉翼的白银上,谢强手里的锤子轻轻敲击铜钉,沿着银面上勾勒好的梅花轨迹缓缓移动,发出“叮叮当当”的脆响。
在十平方米的房子里,整天陪伴他的是各种银饰品加工工具,还有让他工作起来能心静如水的音乐。两个月后,以“梅兰竹菊”为主题的银画就可以新鲜出炉。
在0.3毫米至0.5毫米厚的白银上“立体作画”,29岁的他干了近10年;而他56岁的父亲谢彦江,已坚持了44年。
“上阵父子兵”。这对来自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的父子将传统银器加工技艺视为挚爱。他们以白银为创作载体,采用传统工艺,手工创作并融入现代理念,制作各类银饰品和银画。
谢彦江12岁时随父学艺。凭借娴熟的技艺,他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陇西传统银器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说:“纯手工制作的银饰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历史传承和文化记忆。”
传承银器加工技艺,培养接班人,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谢彦江的初心。他认为,只有更多人加入这个行列,这门手艺才不会消失。
文章插图
谢强(右)在向父亲谢彦江(左)学习“作画”技艺。新华社采访人员 张文静 摄
一勾一画见匠心,一锤一敲显功底。耳濡目染中,谢强也深深喜欢上了银饰品加工。看着白银在炉子里被熔解,再经过父亲的巧手神奇加工,可塑形为千姿百态的精致艺术品,谢强为之震撼。
“我的爷爷和父亲一辈子从事银器制作工艺。我从小就在‘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长大。”谢强告诉采访人员,父亲有意培养他,在他年幼时送他学习美术,他也欣然接受。
美术功底为谢强投身银器制作工艺提供了审美基础,而在兰州交通大学四年的本科学习,则打开了他的眼界,拓宽了他的思路。
谢强说:“中国特别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出台了很多政策,增强传承活力。大学毕业,我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去传承这一门技艺。”
“炉中升日月,锤下定乾坤。”长久以来,谢强已习惯了一个人坐在加工房里享受打磨银器的乐趣。在“银纸”上作画,既是对技艺的挑战,也是对心智的磨砺和耐力的考验。
谢强说,多年来,父亲和他创作了上百种银饰艺术品,其中大多数为私人定制。与机器制作的“速成”工艺品相比,他们发现人们更喜欢彰显个性的原创手工艺术品,因为手工艺术品融入了匠人的心血,每个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艺无止境。最让这对父子骄傲的是,近几年,他们不断创新创作银画,将“中国风”元素如佛手、姓氏图腾、牡丹引入其中,不拘一格匠心入画,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关注。
文章插图
谢彦江创作的以佛手为主题的正在加工的银画。新华社采访人员 张文静 摄
谢强说,银画既有装饰功能,也有收藏价值,符合年轻人需求。
江山代有才人出。在谢彦江看来,年轻人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有助于传统银器加工技艺的传承。平日里,他也热衷和年轻人分享这门技艺。只要有人慕名来求学,他都会倾囊相授,毫无保留。
【 技艺|在0.3毫米的白银上“作画”!两代“非遗人”的传承】谢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代代接力,我愿做一名薪火相传者,把它发扬光大。”
- 华佗|张仲景在华夏百位名人榜单上排第15位,他后人都有谁,现在都干啥
- 贾雨村出场|骆玉明说红楼 | 人物
- 青岛西海岸新区科协|西海岸新区启动碳达峰宣传活动计划在10个单位进行巡展
- 遗址|在元代遗址上种菜谁来管?
- 曹州堆绣|好品山东丨400年的传承技艺 曹州堆绣展现永恒之美
- 黄丕烈|99岁版本目录学家,一辈子“泡”在图书馆,被誉为“古籍活字典”
- 中国将在非开展“百企千村”活动
- 蓝柑糖浆|沙滩鸡尾酒
- 给爸爸的信|一场特殊的遗物展览正在举行
- 筋斗云|孙悟空为何打死六个凡人?把他们的名字连一起,你会发现一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