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非遗里的春节|定州缂丝:织中之圣 一寸缂丝一寸金
文章插图
人民网石家庄2月4日电 (周博)缂丝梅花寒鹊图、缂丝青碧山水图、国色牡丹图……在定州缂丝展览馆,一幅幅精美“画卷”图案逼真、色泽艳丽,其实这并非是画,而是缂丝作品。
定州缂丝(织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是以蚕丝为原材料,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是中国传统艺术品的精华,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缂丝始创于定州,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中国全史中记载“宋代是历史上缂丝艺术品的鼎盛时期,以定州生产的最为有名”。
“缂丝成品经得起摸、擦、揉、搓、洗,被称为千年不坏的艺术织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传承人程苗欣介绍,缂丝工艺繁杂,完全是靠手工,机器代替不了。光是缂丝的工艺流程,就有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等16道工序。而且缂丝的织造技法也是花样繁多,如结、掼、勾、戗、子母经、凤尾戗等。
文章插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传承人程苗欣制作的虎虎生威缂丝。 人民网 周博摄
千丝万线“描摹”动人画卷
在定州缂丝展览馆二楼,数台缂丝机整齐地摆放着。几名工人正在耐心细致地“描摹”动人画卷。
“把织的画案底稿先在经线上描摹,然后用纬线进行丝织。”程苗欣介绍,“通经断纬”是缂丝区别于其他织造技艺的最大特点。纵向的经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织制时以小梭织纬,根据图样变一色换一色梭,将五彩的蚕丝线缂织成一幅色彩丰富、色阶齐备的织物。
“缂丝成品只露纬丝不露经丝,这样制作出来的缂丝产品色彩浓淡自如,正反两面完全一样。”程苗欣说,完成一件缂丝作品,往往需要变换数以万计的梭子,经过十几道工序,短则需要半年时间,长则需两三年,完全取决于画幅大小、图案复杂程度。
“这是《梅花寒鹊图》,是宋代沈子蕃作品的复刻版,原版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系十大‘镇馆之宝’。”在工作室对面的精品展厅里,程苗欣介绍着馆内多件装裱精美的成品。
文章插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传承人程苗欣教女儿做缂丝。 人民网 周博摄
技艺创新推动文化传承
“从小耳濡目染,在妈妈的影响下喜欢上了缂丝技艺。”程苗欣的女儿郭菲说,虽然这种工艺费时费力,一坐就要几个甚至十来个小时,但是奔忙于“拨来梭往”之间,用一双巧手来传承技艺,是一件自豪的事。
目前,缂丝传习基地已有包括郭菲在内的织娘12位,她们的平均年龄在三十多岁。“我们在社会上广收学员,免费教大家,为的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缂丝技艺,将年轻时尚的元素加入到缂丝作品中,实现融合与创新。”郭菲说。
“我们研发了一些缂丝文创产品,缂丝耳环、缂丝包袋、缂丝挂件等。另外我们还有一些私人化定制服装,比如含有缂丝元素的旗袍、衬衣等。”郭菲希望能降低欣赏缂丝、体验缂丝的门槛,让这种古老的奢侈品走近年轻人,走进日常生活。
【 缂丝|非遗里的春节|定州缂丝:织中之圣 一寸缂丝一寸金】谈及缂丝未来的发展,郭菲介绍说,未来将建造一座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缂丝艺术传承博物馆,通过收藏展览缂丝历史档案及国家级大师缂丝精品力作,介绍缂丝的沿革、制作、工艺流程及传承与发展等。同时,定期举办研学活动,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从艺者前来交流探讨,让定州成为名副其实的“缂丝艺术之乡”。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中国人|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三)之七:杨庆中:包容如何融入中国人的血脉?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欢团|晨读 | 欢团圆子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辛丽丽: 中国式的浪漫给了我无尽的灵感和震撼|名家谈开幕式 | 开幕式
- eszter|妈妈每周带女儿摘野菜 并利用找到的食材做饭
- 鸡舍|可生食鸡蛋成消费"新宠",它真的安全卫生吗?
- 中老年人|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竟然会加速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