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创的传统历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多得的瑰宝。经过各时期不断的探索、分析、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变得科学与丰富,在距今天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形成了体系,一直沿用至今。在农业为主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天看来,我们不得不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而感叹!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雨水”这个节气。雨水节气预示着降水开始,雨量逐渐增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时节,气温开始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文章插图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所以此时南北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就来看看此时我国各地区的大致景象。在云南南部地区,已经春色满园,生机勃勃;而西南、江南的大多数地方日光温暖,但早晚寒湿,田野青青、春江水暖,一幅早春的图画;华南地区,气温多在十度以上,已是桃李含苞待放,草嫩柳发,一派春意盎然;华北地区,气温一般也升至零度以上,雪少而雨水渐多;而西北、东北地区仍然寒冷,还是以降雪为主。
文章插图
【 课堂|【德育教育】今日空中德育课堂:雨水节气知多少】雨水时节民俗
撞拜寄:在中国民间广泛流行的风俗,也就是认干爹,干妈,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是借助、联合自然与社会力量共同促进儿女成长的直接体验。 回娘家:在四川一带民间比较盛行,回家拜望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传说这样对妇女有好处。 转九曲:也称“九曲会”、“灯游会”,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举行,主要盛行于陕西延安、榆林一带,是祭祀老子的一种活动。 占稻色:主要是客家人的一种习俗。就是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是否丰收,稻谷成色的一种风俗。
文章插图
滋养脾胃,多喝汤粥:进入雨水时节,人的脾胃往往容易虚弱,此时应多食些汤粥滋养。汤粥容易消化,不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山药粥、红枣粥、莲子汤都是很好的选择。 防燥热,慎食生冷不吃辣:雨水时节,天气寒中带湿。这种环境下,人体往往郁热壅阻,此时吃燥热的食物无异于火上烧油。郁热又让人想吃凉东西,但吃凉过多使脏腑为湿寒所伤,出现胃寒,腹泻等症状。此时,饮食应以中庸为原则,慎食或者不吃生冷及大热之物。 御春寒,多吃高蛋白:此时尚属早春,昼夜温差大,人体内的蛋白质会加速分解。所以要摄入足够的热量来保持体温应对春寒。应该多吃鱼、虾、鸡肉、牛肉、豆制品等丰富蛋白食品。
文章插图
要注意“春捂”:“春捂”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要转暖时,不要过早地换下棉衣。初春时节,乍暖还寒。人们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民间也有“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语。 克服“春困”:人的身体是随着季节而变化的。春季来临,气温回升,人体皮肤毛细血管和毛孔渐渐张开,血液循环加快,相对来说,供应给大脑的血液就少了。另外昼夜时长的变化以及周围舒适的气温,都会让人感觉困倦。这就是所谓的“春困”的原因。要克服“春困”,首先要劳逸结合,作息要安排得有规律。 预防湿寒之气:进入雨水时节,降水增多,空气湿度较大。而此时气温仍然不高,很容易造成既潮湿又阴冷的天气。这种天气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关节、器官等都有较大的影响。所以要做好防湿寒的准备,比如不要过早减少衣物,不要用冷水洗漱,洗头发后及时吹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