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近代文学与文体形态研究的新进展( 二 )


詹安泰在诗学理论观念上表现出自然中和、倾向宋调的美学特点,在诗歌创作上表现出才华与学问并重的艺术追求。詹安泰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及其词作与词学、学术研究之间彼此支撑、互相激发,是对于清末民初时期岭南乃至中国诗歌理论观念、诗歌创作的重要贡献。
第三章《小说形态与文体渗透》含四个专题,考察近代报刊兴起与小说创作的关系、文学观念变革对近代小说创作的显著影响、小说戏曲中方言运用对于小说戏曲文体形态的影响、小说与戏曲的文体渗透转换现象及其文学意义,认识近代小说观念、小说创作面临的多种选择、发生的深刻变革和留下的文学史经验。
《月月小说》作为新兴的近代早期职业小说家创办经营的小说期刊,具有博采众长、竞争生存的编辑意识和经营策略,反映了近代以来小说创作与商业文化融合共生、不断变革的总体趋势;吴趼人的小说理论观念以丰富的创作经验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用性。梁启超在小说戏曲中运用粤语,反映了具有明显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的文学创作观念、文体选择和语言意识,透露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变革、小说戏曲创作破体为文的趋势,也体现了地域文化兴盛并产生重要影响的趋势。梁启超小说戏曲中的粤语现象也可以视为近代文学文体着意变革创新、融会俚俗雅正、杂糅古今中外,形成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地域特征的新文体的典范例征,具有独特的文体史和文学史意义。郭则澐以学者与文学家合一的身份从事小说和戏曲创作,先做《红楼真梦》小说,继撰《红楼真梦传奇》,这一再度创作行为中蕴含着深远用意,寄托了世变之际一位传统学者、文学家的世道感慨和文化追怀。
第四章《戏曲创作与体制通变》含九个专题,以洪炳文、李新琪、陈栩、吴梅及其弟子、卢前、顾佛影、汪石青、姚鹓雏、顾随等代表性戏曲家的创作为例考察近代戏曲在题材选择、创作方式、文体形态、艺术技巧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革,探究戏曲家的创作心态、情感寄托、思想状况等在戏曲中的反映,分析近代戏曲对于传统戏曲思想艺术观念、创作体制与习惯的传承创新。
洪炳文对于传奇杂剧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反映了个人与时代戏曲创作观念、戏曲生态环境的显著变化,也透露出传统戏曲向现代戏剧转换的重要文化信息。李新琪的《金刚石传奇》描绘了民国成立前后一系列重要人物的革命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壮阔的近代民主革命画卷,既充分反映了建立民国的艰辛历程,又为那个时代留下了足称信史的时代记录。陈栩不仅是一位著述丰富、种类繁多、具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文学家,是一位取得了多方面成就的实业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戏曲家。对陈栩在近代戏曲、文学、教育等方面突出成就和贡献的揭示,有利于深化近代戏曲史与文学史领域有关问题的研究。
吴梅及其弟子的传奇杂剧创作表现出共同的思想特点、艺术趣味和文化品格,堪称传奇杂剧终结时期的突出成就和重要标志。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深刻变革之际,为中国戏剧史留下了意味深长的艺术经验。卢前的杂剧《饮虹五种》表现出明显的纪实作风;《女惆怅爨》三种寄托着深沉的时局感怀与人生感慨;《楚凤烈传奇》表现出坚守传统道德与戏曲体制的倾向。卢前的杂剧传奇表现出深沉的时事感慨和情感寄托,反映了杂剧传奇最后阶段的处境与变化,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戏曲史意义。
顾佛影早期所作《谢庭雪杂剧》反映自己的生活情趣、创作态度和艺术趣味,后期作于四川的《四声雷杂剧》表现了坚定的反抗意志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具有时代信史和作者心史的双重价值。汪石青以戏曲创作寄托了极其强烈且个性鲜明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于政治局势、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是一位值得关注的近现代文学家。姚鹓雏的戏曲创作表现出强烈的述史纪事与寄托情志相结合的特征,使之获得了多样的思想阐析向度和深广的艺术创造空间,也获得了相当突出的戏曲史和文学史意义。顾随所作杂剧既继承了中国戏曲叙述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剧诗传统,又自觉借鉴和运用西方戏剧观念,寄托着理性精神和哲学智慧。顾随一代戏曲家的传奇杂剧创作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最后命运和思想艺术光辉,也寄托着对其未来出路和最终命运的沉重思考。
第五章《学术经验与文体意识》含三个专题,以阿英的近代文学研究及文体文类意识、周作人的黄遵宪研究及其思想方法、钱锺书的黄遵宪及近代文学论为中心,从学术立场、治学方法、思想观念等方面反思近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历程,从中吸取有益的学术经验。